8月28日,家住淮陰區王營鎮的劉某即將背起行囊,坐著火車,奔赴他鄉開始嶄新的大學生活,被省外一所高校錄取的他,學習的是他最喜歡的汽修專業。而在幾個月前,他因盜竊罪被淮陰區法院少年庭判刑并緩期執行,在緩刑期間,正是有了法官的幫助和慰勉,他才克服自卑、封閉的心理障礙,勇敢地走上高考的考場。

  而他僅僅是淮陰區法院少年庭挽救的眾多失足青少年中的一名,如今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已回歸社會,再次犯罪率為0。

  喚醒,沉睡“天使心”

  近年來,該院不斷創新方式,努力擦亮青少年維權的審判品牌,在未成年緩刑犯中成立“一滴水”志愿者服務隊,定期組織他們到火車站、汽車站、敬老院進行義務勞動,為出入火車站、汽車站的旅客提供服務;與敬老院的老人談心,幫其修剪指甲,打掃衛生,讓他們在勞動與付出中體會到奉獻的快樂,在與孤寡老人的談心中喚醒心中沉睡的愛,28名緩刑犯在長期的浸潤下脫胎換骨。

  “在奉獻和服務中,我深深感到一名年輕人應該承擔的責任,自己過去做的錯事就得去自己承擔”,一名曾犯聚眾斗毆罪而被判處緩刑2年的小張通過參加志愿服務,完成蛻變,已經在一家機械廠找到了滿意的工作。

  未成年人犯罪記錄封存儀式,保護孩子們不被“重提”的隱私,幫助人生“封回路轉”。少年庭庭長郭云紅定期地領他們來到劉老莊八十二烈士陵園、漂母祠、東方母愛公園等地方,對失足少年們進行愛國主義和感恩文化的教育,從少年犯到少年“范”,孩子們的每一步成長,傾注了法官太多的心血。

  留守,從不讓你寂寞

  婧婧是西宋集小學一名五年級的學生,今年的“六·一”兒童節,她收到了一件“意外的”禮物--一臺電子琴。

  原來,少年庭吳振宇法官在一年前來到學校做法制講座,結對幫扶時,就提前收集了一些留守孩子們的“微心愿”。父母都在外地打工,和奶奶一起生活的婧婧寫下的夢想,就是可以彈琴唱歌學習音樂,法官們自發捐款幫助她圓了幸福的“音樂夢”!

  留守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的家庭教育、親情比較缺失,該院開展“法官媽媽在行動”以及“救助圓夢”工程,為他們送去親情和關愛,并堅持常年資助新渡鄉、南陳集鎮等6名貧困兒童。很多收到幫助的孩子在母親節寄來了感恩的賀卡,那一字一句親切的“法官媽媽”、“法官爸爸”,包含深情與感恩。

  同時,該院針對暑期幼女被性侵犯案件的高發形勢,通過編寫《少女自我保護手冊》、《致女生家長的一封信》等畫冊資料,聯合區關工委、婦聯、團委,開展“護花行動”。少年庭全體法官走入學校、街頭、社區、村莊通過開展家長課堂、女生悄悄話、法制講堂、狼來了等活動,切實加強了留守女童的自我保護意識。

  情深,在每一個細節

  “我相信你有足夠的能量,坦然面對曾經的自己并走出過去,重新擁抱這個世界。寒冬很長,但春天終將來臨!”

  收到法官媽媽郭云紅的來信,16歲的小謙淚流滿面,他發誓要好好改造,重新做人。而之前暴戾的他,是因為長期怨恨父母離異、貧窮破碎的家庭而沖動之下走上了違法犯罪道路。

  該院引入心理干預機制,對需要心理介入的孩子和家庭進行心理疏導,聘請20余名熱心社工擔任社會觀護員,并參與案件調解。審前的“訴訟明白信”、社會調查、判后的“法官寄語”和定期的親情回訪,“一對一”的聯動幫教,無數個關愛的細節貫穿在青少年審判的始末。該院在青少年犯罪案件的審理中,緊扣庭前、庭中、判后三個環節,不斷健全機制,延伸審判職能,始終貫徹教育感化為先的策略。

  情到深處別樣紅,在該院長期加強青少年維權工作下,未成年人犯罪服判息訴率達100%,先后多年被評為全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先進集體和省級“青少年維權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