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與法官一起坐在法庭上,雖然工作沒有法官“出彩”,卻能使審判結果富有更多的人情味,被人們稱為“土法官”。江蘇省揚州市有這么一對母子,相繼成為人民陪審員,演繹了一段陪審佳話。

 

  母 親: 陪審員和人大代表一樣光榮

 

  筆者幾經打聽終于找到了姜秀蘭家。這是一幢屬于揚州柴油機廠的老式宿舍樓,當時兒子楊靜正在母親家幫忙做家務。

 

  筆者表明來意后,姜秀蘭笑了起來:“那個時代做人民陪審員,跟做人大代表一樣光榮。”她從里屋捧出兩本“榮譽證書”——人民陪審員當選證書。姜秀蘭告訴記者,1987年到1993,她成了揚州市廣陵區人民法院名副其實的“常客”。

 

  回憶起那段歲月,今年已66歲的姜秀蘭有說不完的話。“過去,我們糖煙酒公司1600多人中,只選1個區人大代表、1個人民陪審員。第一次推舉后,我成了廣陵區第一批人大代表之一。”人大代表任期結束后,時任煙糖公司下屬第一食品商店主任的姜秀蘭,開始了人民陪審員的生涯,而且一干就是兩屆。

 

  “后來我兒子也做了人民陪審員,我才發現過去做人民陪審員和現在不太一樣。”姜秀蘭說,“以前,人民陪審員主要在庭上宣讀證人證言,休庭后和法官組成合議庭討論。”

 

  姜秀蘭回憶,自己做人民陪審員時做得最多的一件事,竟然是翻閱證據卷宗。“一到法院,法官就把卷宗堆到我們面前,然后開始翻。當時民事糾紛少,我們也基本不參加,人民陪審員更多是在刑庭的審案中發揮作用。”不過,刑事案件中也有例外。姜秀蘭打趣說道:“涉嫌流氓罪的,女人民陪審員也不參加。當時我們都覺得看這種東西不好意思。”

 

  “惋惜”,這是姜秀蘭提到最多的一個動詞。“我總替這些人惋惜。有些人是一時糊涂犯了罪,有的小孩則因為家庭教育不好,年紀輕輕就犯罪。”姜秀蘭說,她的人民陪審員生涯中,經歷過一些少年庭案件的審理。當時法院要求,少年庭的陪審員一定要是女的。姜秀蘭認為,也許這些走錯路的孩子需要更多的母愛。

 

  兒子:陪審員在法庭上有特殊作用

 

  和母親6年的人民陪審員生涯相比,楊靜無疑剛剛走出第一步。20084,經歷了自薦、公推的楊靜接受任命,也成為一名人民陪審員。這之前,楊靜并沒有向母親透露風聲,直到這一切變成現實,才告訴了母親。姜秀蘭聞訊后,笑得合不攏嘴。

 

  今年41歲的楊靜,是揚州發電廠的一名工人。三班倒的工作制度,使他能擠出更多時間參與陪審工作,同時也意味著要放棄更多的休息時間。

 

  楊靜坦言,第一次走進法庭就坐在審判席上,緊張程度不言而喻。“我覺得人民陪審員的角色非常重要,有時甚至能起到法官起不到的作用。”每逢休庭,楊靜總是主動和原、被告雙方聊聊天。“他是最勤快的。”廣陵區人民法院王科海法官如此評價楊靜。

 

  有個16歲的貴州男孩和老鄉出來打工。在安徽時,老鄉不斷欺負這個孩子。到揚州后,老鄉又打了這個孩子。男孩忍無可忍,用一把尖刀往老鄉后背捅了一刀,造成了輕傷。考慮到作案的特殊性,楊靜和法官們合議討論的結果是,在法定范圍內判處這名男孩有期徒刑8個月。“算刑期時,也考慮過讓這個孩子能趕上回家過春節。”去年春節前,男孩被指派的法律援助律師從看守所接走,送上了回家的火車。

 

  “小孩不懂法,犯了罪,社會不能因此而遺棄他。”楊靜一字一句地說。

 

  中華骨髓庫首批志愿者

 

  “每個人應該有一份公益之心,去幫助別人,這才無愧于人民陪審員中的‘人民’二字。”楊靜的選擇,不僅得到父母的支持,也得到妻子最大限度的理解。懂事的兒子從不抱怨父親只能晚上陪在他身邊,妻子也包攬了家務,讓他有更多接觸法律的時間。

 

  兩年多來,楊靜參加大大小小的庭審逾300個。20年前,母親姜秀蘭也是在同樣的年齡段,走過楊靜正在走的路。從當年的零報酬,到現在出庭有60元的補助。每次出庭的費用,都被楊靜積攢下來,捐給了紅十字會。

 

  交談中筆者獲悉,楊靜還是中華骨髓庫的揚州第一批志愿者,還成為揚州第一個配型合格者。

 

  “他們不一定要特別精通法律,但是懷揣著一顆公益愛心。”廣陵法院王科海這樣評價這一對陪審員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