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法官,您好!我是林橋村的老涂啊!老林已經把錢給我了,我也把鐵皮棚的鑰匙交給他了,我們的糾紛已經徹底解決了。真的要謝謝您,讓您為我們這點事調解到半夜,我們都挺不好意思的!”10月28日,江蘇省海安縣林橋村12組村民涂審明給海安法院沈巧林法官打來電話。

  涂審明與林云鶴均系林橋村12組村民,兩人曾是多年好友。雙方矛盾的起源還得從上世紀90年代說起。

  1997年初,林橋村村委會因建糧油市場需要,以一次性給付補償款的方式收回涂審明與林云鶴等7戶村民的承包地。市場建成后,在市場右前側距公路間有一空地,原屬林云鶴承包地及前側灌溉渠,而涂審明就在該空地中擺攤賣水果。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市場的人流量與日俱增,擺攤的涂審明便欲在空地上搭建一鐵皮棚。

  盡管承包地早被村里收回,但按照當地人的傳統心態,原土地承包人林云鶴應在搭鐵皮棚上享有優先權。2012年,為避免矛盾,涂審明主動找林云鶴協商,并達成每年“補償”林云鶴200元的協議。征得林云鶴夫婦的同意后,涂審明夫婦起早貪黑拉來磚頭和泥土填平空地,并歷經各種曲折才在空地上搭建起長5米、寬3米的鐵皮棚。基于鐵皮棚未影響正常通行,涂審明又無其他謀生渠道,村里對此未過多干預。三年間,涂審明一直用該鐵皮棚經營水果生意,并按約給林云鶴 “補償”。

  2014年底,林云鶴夫婦原有的生意日漸蕭條。每看到來鐵皮棚處向涂審明買水果的人絡繹不絕,林云鶴夫婦后悔不禁。于是,林云鶴找涂審明商量,要求涂審明將鐵皮棚轉讓給他,遭到林云鶴斷然拒絕。由于林家鬧事,雙方關系開始惡化,涂審明轉移至他處經營,鐵皮棚進入閑置狀態。糾紛發生后,當事人多次撥打110,村民調委員會先后三次組織調解,均無果而終。

  今年4月,海安縣開展“千警入社區”活動, 沈巧林成為林橋村掛鉤法官,定期到村走訪。10月初,沈巧林法官前往林橋村走訪時獲悉此事。他立即請村民調主任于春官聯系雙方安排時間調解。因當事人白天秋收秋種或生意較忙,經多方協調后安排在10月22日晚調解。

  當晚,蘇中大地,細雨蒙蒙,天地間漆黑一片。19時50分,沈巧林駕車準時來到林橋村村委會。當事人到場后,沈巧林先向村干部及當事人核實糾紛的來龍去脈,又率大家查看現場。查明情況后,經與村干部磋商,沈巧林提出“雙贏”和“雙輸”方案供雙方選擇。雙方當事人一致選擇“雙贏”方案。由于涂審明另有更優經營場所,他主動表示愿將鐵皮棚轉讓林云鶴,林云鶴也同意接受。

  鐵皮棚的補償價成為第二步需要解決的問題。涂審明要求補償10000元,而林云鶴只答應3000元。差距較長時間得不到彌合。調解中,細心的沈巧林發現,盡管兩個男人坐在前臺,背后做主的卻是兩個女主人。沈巧林瞬即轉變思路,請村干部分頭做涂審明和林云鶴二人妻子的工作,差距逐步縮小。

  時針指向23時25分,雙方當事人終于同意將補償價定格為6000元,并就相關事宜達成一致意見。簽完沈巧林擬寫的協議后,一直處于“敵對狀態”的兩位老友摒棄前嫌,當場握手言和。

  沈巧林一行摸黑驅車回到縣城時,時鐘連敲12響。

  10月28日,在村干部的見證下,雙方當事人將鐵皮棚和補償款交接完畢。糾紛圓滿解決后,涂審明第一時間給沈巧林打來電話,遂出現前文一幕。

  據悉,海安法院落實海安縣委“千警入社區”活動以來,要求每一位干警每月至少一次深入掛鉤村、街道排查、化解各類糾紛,并保持聯系電話24小時開通,調解不受上班時間限制。截止發稿前,該院干警利用節假日和加班加點,協助鎮、村組織調解各類糾紛逾20件,受到干群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