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豐法院流行著“咱當兵的人,有啥不一樣…咱當兵的人,就是不一樣…”的軍旅歌曲,在大豐法院151干警中活躍著34名退伍軍人,他們曾經手握鋼槍,保家衛國,現在頭頂天平,身披法袍和身穿法警服。無論他們何時何地,他們都保持著軍人的作風、革命的傳統,在推進建設法治社會進程中不斷前行,軍人的風采在天平上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奮斗在辦案一線的“審執先鋒”

  1987年孫壽如從部隊轉業到大豐法院工作。在部隊是指揮排長,來到法院工作意味著一切重新開始。而就是這個法律“門外漢”,通過法院安排的培訓,和自身的勤奮好學、刻苦鉆研,他總覺得“紙上得來終覺淺”,理論與實踐是有很大差距的。由于以前沒有法律工作的經驗,從書本上學習了一些理論知識后,他只是停留在一個很感性的層面,法律條文在他腦海里還只是一些條條框框,就像一副空的骨架,沒有血肉。為了避免紙上談兵,他總是利用與法官一起辦案機會,在辦案實踐中總結提高,也正是這些并不太多的實踐經驗,使得他這個“半路出家”的人對法律條文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成為了他實現法官夢的天平上一個重量級的砝碼。近三十年,他辦過上千件民事、刑事案件,從沒辦過一件冤假錯案,尤其是從事執行工作四年多風風雨雨中,憑借敏銳的洞察力,靈活的執行策略,再加上一顆執法為民的赤誠之心,他辦結了一個又一個“釘子案”,為一個又一個當事人解決了“老大難”,四年多時間辦了近800件執行案件。

  服務于法院干警的“貼心管家”

  “從部隊到地方,無論是工作環境還是工作性質都有著很大的轉變。要正確定位自身角色,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永葆軍人本色,甘為天平增輝!”該院行裝科科長陳慶奎感慨道。

  1998年8月,陳慶奎從北京某部隊轉業來到大豐法院,正逢該院人事變動期,根據用人需要,他被分配到院辦公室。在部隊里從事兵員管理的軍務股長,到法院辦公室做服務工作,陳慶奎沒有半點怨言,迅速完成角色轉換,盡快進入新的工作狀態。辦公室的工作事無巨細,工作繁忙,關系到法院承上啟下、聯系內外、溝通左右的行政樞紐,因此他工作運轉有序、協調有力、督辦有效、服務到位,贏得了領導和干警們的贊揚,他因工作突出被調到行裝科工作,負責干警的衣、食、住、行以及法院審判工作的正常運轉的保障工作,陳科長深知此道,工作中他充分發揮軍隊“吃苦、奉獻、戰斗、服務”的優良作風,低調做人、高調做事、熱情服務,出色地完成了辦公、接待、會務、裝備管理等事務性工作,因為工作突出,他個人被省高院表彰為“先進工作者”、被鹽城中院榮記三等功,該院被省高院表彰為“信息化工作先進單位”、“公共節能示范單位”等榮譽。

  維護法庭秩序的“安全衛士”

  如果把法官看做是“臺上主角”,那么法警就是“幕后英雄”。該院法警大隊大隊長陸應林、大隊副政委姜忠、副大隊長趙世鋒、中隊長黃勇,他們先后從部隊復員轉業進入該院,多年來帶隊完成提押、值庭、送達工作,確保了安全提押、還押,防止了被告人脫逃、自殘事件發生,保障了審判工作的順利進行。

  軍人出身的他們脫下軍裝穿上警服后,多年來堅持帶領法警們開展警務科目和體能訓練,充分發揮“掉皮掉肉不掉隊,流血流汗不流淚”的精神,與法警們同吃同住,一起摸爬滾打,高標準完成各項訓練任務。經過堅持不懈地努力,警隊綜合素質和能力全面提升,近年來,該院先后被省高院表彰為“全省標兵警隊”、“全省司法安全工作示范警隊”、“全省十佳警隊”,法警大隊先后榮立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陸應林先后兩次榮立“個人三等功”。

  在大豐法院,像這些復轉軍人回鄉不轉志的老兵還有很多,如徐江平、劉旭晨、李正濤、楊金柏、尹健、馮遠宏、劉峰……,他們都在平凡的工作崗上中,時刻保持軍人本色,發揚軍人光榮傳統,牢記使命,認真踐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老兵不老,他們高歌猛進,馬不停蹄,將自己的對祖國的熱愛、人民的感情融入人民法院法治建設大潮,同時也譜寫了人生又一絢爛的華采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