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3?15日在蘇州召開的“侵權法改革”國際論壇上,記者注意到,“生態恢復賠償”、“網絡隱私權保護”、“提升生活愉悅度”……這些權益保護的新鮮詞匯,被我國一些知名法學專家娓娓道來。專家學者對侵權責任法的立法建議,讓人欣喜地看到,對人的權利保護,司法保護理念正走向縱深和多維度。

“賠田里莊稼,也要賠被破壞的生態”

大量的電子廢棄物拆解,由于處理方式極其粗放,造成這些地區的土壤和地下水污染嚴重。土地上的莊稼大面積枯死,農民欲哭無淚,到法院訴訟,企業僅僅賠償了莊稼的損失,但環境污染造成的生態損失,誰來埋單?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院長、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研究會會長王利明說,在環境侵權中,如果對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損害賠償是否應當包括治理和恢復生態環境的費用?這是侵權法中需要解決的一個疑難問題。

  王利明認為,由于違規排放污水導致部分耕地上的農作物全部死亡,同時造成了土地嚴重堿化。這種情況下,污染人除了要賠償受害人因此直接遭受的農作物損失外,還要支付因恢復地力而需要支出的費用。侵權法在制定中,應當規定對受害人損失的補救問題,除了財產損失,還應該包括因為恢復生態而支出的費用。他同時指出,如果一個村莊,由于附近企業的水污染等侵害,使得相關居民居住地附近的綠地和河流等自然生活環境惡化,這些居民為了恢復原有的良好環境,自主出資進行了治理。那么,對整個生態環境造成的損失,老百姓可以通過公益訴訟的方式,向排污者討要對環境治理的費用。

“人肉搜索,使人憂慮網絡隱私權”

  2007年底姜巖跳樓自殺。她生前寫下的“死亡博客”中,將其自殺原因歸咎于丈夫王某的不忠,并貼出了丈夫和第三者的照片。網友展開了“人肉搜索”,將王某及其家人的個人信息公諸網絡。王某工作單位因被騷擾將王某辭退,其父母住宅多次被人騷擾,門口兩側貼滿誣陷恐嚇標語。王某為此起訴相關網站,要求賠償7.5萬元損失及6萬元精神損害撫慰金。

  專家認為,目前此案尚未審結,但由此引起的有關隱私權法律問題令人深思。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楊東認為,在當今信息社會里,信息已經成為一種商品,諸如個人的姓名、身份證號、學歷、婚姻狀況、通訊記錄、疾病記錄、性格傾向、違法記錄等,可以通過數字化處理并存儲到數據庫中。上述信息如不進行有效控制,個人隱私就會在信息商品化中變得透明,人在社會生活中就會無處遁形,喪失基本的安全感。因此,對網上個人數據進行法律保護顯得越來越重要。

  復旦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士國說,最高法自今年41日起施行的《民事案件案由規定》,在人格權糾紛部分單獨將隱私權作為獨立的案由,表明我國對隱私權重要性的認識正逐步加深,我國也先后出臺了一系列與網絡信息安全有關的法律法規,但目前對網絡隱私權的立法保護還很欠缺。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黃和新認為,隨著以青少年為主的網民數量的劇增,我國急需網絡隱私的立法,以完善我國對個人的網絡隱私權的保護。這是侵權責任法立法中要考慮的問題。

“司法,還應關注人的愉悅度”

  國際論壇會上,法國和意大利等國家對于人的“愉悅度喪失”進行的精神損害賠償,成為專家關注的又一焦點。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石佳友曾在巴黎第一大學獲法學博士。他說,法國人因“樂趣損失”而獲得賠償是很普遍的。在法國的法律中,美感的損失被細分為1?7級,如美感損害對受害人的職業的活動具有直接的影響:如時裝模特身體損害、調酒師的嗅覺受損、調音師的聽覺受損,其賠償額度相當可觀。如未成年人受到人身損害,他由此喪失了“在這個年齡參加游戲獲得的生活樂趣”,法院在判決時會充分考慮到,并判決侵害人給予賠償。

  華東政法大學教授張禮洪曾獲羅馬第一大學法學博士,他列舉了意大利司法中的一些判例:由于電話公司遲遲沒有安裝電話,馬丁承受了不便與不愉快,羅馬地方法院支持了他的損害賠償請求;婚禮中的新娘因為一個鞋跟壞了,而承受了不便與不愉快,她請求皮鞋制造商賠償存在性損害的要求得到了法官的支持;理發師違背顧客的意愿修剪了顧客的發型,顧客因為這個失誤起訴到法院,得到了相應賠償。

  江蘇省人大法制委副主任委員劉克希接受記者采訪時說,對人的精神損害賠償,法國和意大利的判例提供了許多經典案例,其立法對人的“精神愉悅度”的尊重和保護,值得我國借鑒。然而,借鑒并非照搬。劉克希指出,西方國家司法中,由于過度保護而使“精神損害賠償打開侵權責任法的潘多拉魔盒,法官不得不對其無限擴大的能力進行限制”的弊端,也提醒我國的立法專家注意:對精神損害賠償應有節制控制,否則對權利的濫用,最終將有損于最大多數人的權利保護。  (沈崢嶸)

 

(2008-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