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我們遠離繁華,但從未遠離群眾;在這里,我們摒棄浮躁,但從未放棄夢想。面對一雙雙期待的眼神,我們選擇用'繡花'的定力與魄力去走近萬家燈火,去呵護群眾冷暖,去贏得民心所向!”在近日全院“奮斗路上再前行”主題演講中,江蘇省東臺市人民法院安豐法庭副庭長丁惠的優異表現征服了全場聽眾。

  民心的考題,他們用青春作答;大地的答卷,他們用奮進書寫。在司法為民這道沒有終點的必答題面前,這個擁有8名干警的小法庭矢志當最強的“末梢神經”,做最優的“一線尖兵”。在2016年年度綜合考評中,位列鹽城37家人民法庭之首,被表彰為全省優秀人民法庭。

  鄰里言和融堅冰

  “兩個趕考的秀才同樣看見棺材。一個認為觸了霉頭,從而名落孫三;而另一個則喜上眉梢,認為這是既當官,又發財的吉兆,結果一舉高中。面對'棺材',您二老為何不換個思維呢?”在80后法官潘佳文的“引經據典”下,剛剛還愁容滿面的吳老爹夫婦頓時破涕而笑。

  老夫婦和陳某兩家一東一西住馬路南側,因陳家往西就是河岸,兩家中間3米的巷子成了唯一通道。可自去年陳某在家搞起訂做棺材的生意后,兩老人自然忌諱。面對“口水仗”無效,老人索性打起“陣地戰”,在巷子的自家一側堆起棉花稈堵路。當產品無法運出,摩擦的火花一直延燒到法庭。

  面對這起排除妨害糾紛,總以“腳下每多粘一寸泥土,心中就多一分底氣”激勵自己的潘佳文拼起腳力與腦力。走訪現場得知,陳家經常晚上趕工,攪得老人心聲不寧。

  在打破老人傳統思維的同時,潘佳文也給陳家“約法三章”,要以不影響老人正常生活為底線。當和解曙光初現,她又引導陳家平日對兩位“空巢”老人多家照顧。就這樣,心墻倒,心結除,和諧鄉風又多了一道“精品力作”。

  大戶經營拆壁壘

  “別看這塊地小,引發的問題卻是塊大石頭,讓大面積的土地流轉都卡在那兒。你們法官真好比及時雨,潤物無聲,讓大戶經營能在這里扎根生長嘍!”去年8月,在村干部對丁惠一行的稱贊聲中,一起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畫上句點。

  該案中,2007年,原告刑某將自己位于農村的老房子及4.74畝承包地一并“賣”給胡某。因未辦理土地流轉手續,確權時,土地登記在刑某名下。此時,村里正準備將周邊數百畝土地流轉給大戶經營。該承包地恰在中間位置,而由于胡某拒不讓地,刑某自然不能接受租金,直接導致流轉合同無法簽訂。雙方這才對簿公堂。

  丁惠,這位曾打造出最高院公報案例的青年女法官,面對這道復雜“方程式”,她敏銳地察覺到,胡某雖誓言“寸土不讓”,但其已年過七旬,兒子也多次要接其到城里養老,癥結還是在一口氣。

  接著,她勸說刑某,土地性質的確是“代種”,但當初“賣地”他卻收了“真金白銀”。最終,她提出的土地交還刑某,由刑某返還胡某“賣地”款,并貼補對方一年租金的方案被雙方照單全收。

  企業重振破藩籬

  “去年,安豐法庭給我們提供的幫助可概括為強企三策,穩了生產的神,通了金融的脈,強了管理的魂,讓我們至今都受益匪淺!”今年年初,東臺“兩會”上,剛當選人大代表的某機械制造公司負責人秦某對法庭的贊揚引發代表共鳴。

  去年4月,因掌握關鍵技術的項某等2名技術人員不服從管理被開除,該企業的“煩惱”便接踵而至。先是產品質量下降,項某等人前來索要工資,繼而周轉資金不靈,大有山雨欲來之勢。

  企業有難,法庭有方。通過“暖企”大走訪了解到企業困境后,庭長崔愛華迅速開啟了訴前“精準滴灌”。得知是項某等人自持技術在手漫天索要工資的細節后,崔愛華引導他們勞資雙方是“合則兩利,斗則兩敗”的共生關系,任由這種傲慢態度,即便跳巢,也沒有未來。

  在項某2人重回企業的同時,崔愛華又積極斡旋、分析利害,幫助企業索回近30萬元債權。最關鍵的,針對企業管理漏洞,法庭又發出司法建議,頓時讓企業走上了市場高地。今年以來,該公司規模翻番,儼然成為一顆發展“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