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法院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緊緊圍繞加強司法民主,促進科學發展的鮮明主題,突出解放思想,突出實踐特色,突出解決問題,使法院與人民群眾的關系越來越親近,司法的社會公信力不斷提高。

 

走出去,了解群眾的司法需求

 

今年9月至10月,南京中院院長周暉國帶隊,用一個多月時間開展加強司法民主建設的調研。他們分別深入到各區縣直接聽取黨委、人大、政府領導和法院干警的意見和建議。

    在新形勢下如何確保人民法院發展的政治方向,提高司法工作的社會認同度,實現審判工作的公正高效?南京中院在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中認識到,只有不斷加強司法民主建設,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意愿,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評判,最大限度地實現法律意志與社會及人民群眾意愿的契合,才能實現科學發展。

    人民群眾對法院建設中存在的問題看得最準,感受最深。南京中院把征求意見的過程視為發動和依靠群眾抓差距的過程,使其成為傾聽民聲、了解民意、集中民智的過程。

    南京法院采取4種方式多渠道征求意見:召開法院干警座談會,研討新形勢下加強司法民主建設的方法;開展司法民主、作風建設問卷調查,共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省市區縣機關、鄉鎮、企業發放調查問卷2000份;開設院長信箱,市區縣法院院長聯動接訪;在南京審判網開設征求意見專欄。他們對收集到的近千條意見、建議認真分析歸類,并根據人民群眾的意見意愿和社會的反映反響研究制定整改的方案。

 

順民意,按照群眾意愿整改

 

    針對基層和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南京中院提出,要從落實司法為民、促進科學發展出發,切實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民有所指,我有所改。

    有的群眾提出,法庭上法官說的話聽不懂,不會打官司。為此,南京中院要求,要用群眾便于接受的方式、用群眾語言回答和處理問題,讓群眾聽得清楚、聽得明白、聽得親切,決不能使法庭成為單純的訴訟技巧的競技場。今年以來,南京中院專題開展民俗習慣在審判工作中的運用與研究,整理出七大類民俗習慣在審判運用的案例和事例,編輯成指導性范本下發,還制定下發了司法釋明、司法救助等7個文件。

    一些群眾反映,因為面子不愿意去法院打官司,更愿意以傳統方式不出門就能和解矛盾。和解中,在法院的主持下,更愿意在村里有村委會參與調解。于是,南京法院在認真分析查找多元化化解矛盾糾紛機制問題的同時,全面深化審務進社區(鄉鎮)活動。全市法院結合實際,廣泛開展調解進社區、開庭進社區、預約進社區、執行信息聯絡進社區、設點接訪進社區、青少年維權進社區、幫教基地進社區、便民訴訟點進社區、司法為民網絡進社區、法制宣傳進社區等。今年以來,全市法院一審民事案件調解結案、撤訴率近60%;為困難群眾實施司法救助1020件;緩、減、免訴訟費520萬元;信訪接待量同比下降20%以上;全市建立社區幫教管服務基地12個,先后有16名失足青少年在社區履行服務令;訴調對接、訴前化解糾紛近2000多件,不少易激化的矛盾被化解在基層,消除在萌芽狀態。

    與此同時,南京中院圍繞群眾提出的意見和建議,確定了14個重點課題,引領全市法院加強司法民主的實踐。院黨組成員分工擔任課題負責人,其中《關于司法保障民主的調查與思考》、《走向和接近司法救濟》等緊扣熱點問題,直面司法現實,指向引導明確。

    最美不過百姓的笑臉,人民滿意是對法院的最大褒獎。周暉國說。

 

打開門,讓司法和群眾相融

 

    近日,南京中院下發《關于開展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擔任特邀咨審員工作的意見》的通知,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走進法院,參與法院工作的決策,是南京法院讓司法和群眾相互融合采取的一條新舉措。

    南京中院認為,加強司法民主建設,重要的是讓司法走近人民,讓人民知曉司法、參與司法、監督司法,實現司法與人民的融合。為此,他們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開設12368聲訊查詢系統。該系統覆蓋南京兩級法院,全天候向市民提供案件信息服務與社會滿意度調查。市民只要打個電話,就可以知道如何打官司,可以了解到每個案件的審判信息;發個短信便可以把對審判的意見和建議告訴法院。12368成為法院傾聽民意、凝聚民智的重要渠道。

    開辦《法庭傳真》電視節目。他們選擇市民關心的新類型案件和社會熱點、焦點等案件,制作成電視節目播放,讓庭審走進千家萬戶。他們請市民參與,讓市民發表意見,請市民監督,使裁判充分關注社會情緒、公眾期待和傳統道德。去年,《法庭傳真》節目共播出130檔,庭審與老百姓實現了零距離

    開展人大代表旁聽百例庭審活動。該院從2005年開始,連續3年組織人大代表旁聽百例庭審,3年來,共有4590余名全國、省、市人大代表旁聽各類案件319件,人大代表提出各類意見和建議200余條。省高院向全省法院推廣了南京經驗。南京市人大領導稱贊,人大代表旁聽庭審,使人大代表更加真實全面地了解法官在庭審中的履職能力和水平,更加準確地發現存在的問題,使監督更加到位,更具實效。(本報記者 趙興武 本報通訊員  

 

200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