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黃海之濱的東臺法院,素有“城市最靚麗的法治名片”之美譽。連續六年位居鹽城基層法院年度綜合考核榜首,連續四年被東臺市委評為“綜合先進單位”,先后獲得了“全國優秀法院”、“全國司法公開示范法院”等一系列殊榮……

 

榮譽見證成長歷程,更激勵未來之路。在每年過萬件案件的壓力面前,如何實現司法效益的最大化、用有限的司法資源生產出最優質的司法產品,成為考驗東臺法院人智慧和勇氣的難題。然而,他們一以貫之堅持的“創新創優創特色,求真求實求發展”理念,秉承的“司法有限,真情無限”情懷,讓創新的腳步永不停歇,有效地化解著難題。

 

民事集中宣判助力司法公信

 

2012615日下午,東臺法院第九審判庭,該院又一新創舉民事案件集中宣判機制正在試水——民一庭庭長趙建東組織對六起道損案件進行集中宣判。在看到統一的裁判尺度后,其中一位當事人陳某不無感慨地說:“過去文盲不行,現在法盲也要吃虧啊。以后再也不能有僥幸心理了,得及時繳納交強險。”和陳某同樣境遇的另外五位當事人在集中宣判后,也當場表示不上訴。

 

原來陳某在交強險期滿后,為了省幾百元的保險費,就沒有續險。20123月,在收雜糧的途中,他卻不慎將一名正在上初中的學生撞傷,并構成九級傷殘。雖然只是次要責任,但原告起訴索賠八萬余元的標的額著實讓陳某傻了眼。

 

在一些群眾的樸素觀念中,原、被告只要就總損失按照交警的責任認定承擔相應的責任即可,但這和“在交強險范圍內不分主次責任”的強制性規定沖突。為此,陳某在送達、調解和開庭等環節中均不配合,甚至懷疑法官偏袒原告,一度揚言要上訪鬧事。然而,在審判實踐中,諸如陳某的被告不在少數。如何讓這些群眾心服口服呢?關鍵是要讓當事人真正理解法律,信任法官,相信司法的公正。通過同樣的案例現場說法,教育、引導他們從內心遵守法律變得尤為重要。

 

經過實踐摸索,該院于20129月正式出臺了關于民事集中宣判的規則,對宣判機制的啟動、程序和注意要點等予以明確。至今,該院已集中宣判9次,息訴服判率同比增長5個百分點,推動了司法公信的穩步提升。

 

關愛未成年犯傳遞司法溫暖

 

1987年在鹽城地區率先成立“少年審判合議庭”,1996年又率先組建獨立建制的“少年刑事審判庭”,2008年成立“少年綜合審判庭”……二十多年來,東臺法院少年審判工作始終走在前列。

 

組織法官進學校,擔任法制副校長,與技校、職校等普法教育重要陣地共建“法制教育基地”,通過法制課、模擬法庭、圖片展等多種形式,幫助青少年樹立良好的公民道德和法律意識,自覺遠離違法犯罪活動。開展“親情三聯動”,堅持每年組織警官、法官、家長共赴省少管所,為服刑少年犯送去學習書籍、生活用品,鼓勵其好好改造、早日回歸社會。針對未成年犯的個體情況,法官與其信件交流,送去溫暖。20085月,該院在蘇北基層法院率先建立了“刑事被害人救助基金”,向經濟條件差、生活陷于困境的部分涉案未成年被害人伸出援助之手,讓其感受到司法的人性光輝。

 

當走進該院少年審判庭時,那人性化的圓桌審判、兩側墻上充滿溫馨的寄語等,不僅讓人記憶深刻,更拉近了法官和未成年犯的距離。小杰,一名坐在圓桌旁參加庭審的普通未成年犯,卻在第一時間將收到大學錄取通知書的好消息告訴了東臺法院的法官媽媽。高三那年,年輕氣盛的小杰因為和同學發生了口角,盛怒之下傷了人。高考前夕,眼見著同學們都在緊張奮戰、最后沖刺時,他卻為自己是個緩刑犯而倍感失落。回到家中,父母唉聲嘆氣,“怎么會生了你這個兒子”、“十二年的書都白讀了”等話語,句句都刺痛了小杰的心,令他后悔無比。然而,就在高考的前一天,事情卻出現了轉機——東臺法院少年庭的法官媽媽送來了準考證。原來,法院考慮到小杰動手傷人是一時沖動,后來又誠心悔過,應該給他重新做人的機會。于是,主動和教育部門協商,為他爭取到了高考的資格。作為全國優秀青少年維權崗,東臺法院的法官們正是如此日復一日地用司法的溫暖將關愛傳遞給每一位未成年犯。

 

道德評議機制彰顯司法柔情

 

道德評議就是在人民法庭的巡回審理中,邀請當地具有較高威信的老干部、老黨員、老教師等組成道德評議小組,從道德的角度對案件和當事人的行為進行評議,促進案件的調解。這是該院6個人民法庭繼訴警對接機制后,在基層審判實踐中融情于法、吸收社會力量參與調解的一大創舉。

 

李、何兩家是鄰居,沿河而住,對外唯一的出口就是一座兩米寬的小橋。后來靠橋邊的李家建雞舍,導致以開農用拖拉機為業的何某無法正常出入。雙方鬧到法庭,最終李家被判向后兩米建房。哪知,隨著河岸漸漸被侵蝕,何某的農用拖拉機仍很難通過。此時,李某以履行了判決書為“擋箭牌”,再也不愿退讓半分。這下,何某的生計又受到重大影響。為此,他從村里找到鎮里,又鬧到市里。一時,毗鄰的兩家人,對抗情緒相當強烈。

 

解鈴還須系鈴人。鎮分管領導只得向法庭求助,請法庭出面協調。唐洋法庭庭長徐劉根考慮到這是一起熟人間因小矛盾激化的信訪案件,便決定采用道德評議機制。評議開始后,在當地德高望重、受人尊敬的評議員們從和為貴、遠親不如近鄰等傳統觀念的角度力勸兩家互諒互讓,從而為調解奠定了基調,也使雙方漸漸撇開矛盾、共同尋求折中的方案。最終,在法官的主持下,雙方接受了眾人的勸說和協調,終于達成調解協議:基于雞舍建造成本并不高,重建費用由何家承擔三分之一,李家承擔三分之二,重建時由何家出人幫忙李家做小工。

 

據統計,自施行道德評議機制以來,唐洋法庭先后巡回審理各類糾紛160件,化解重大涉訴信訪案件3件,調解率達80%以上。“將大部分矛盾化解于村居,節約訴訟資源,及時化解社會矛盾,有效維護社會穩定,這一方式確實可行。”省法院黨組成員、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謝國偉對該機制給予了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