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寶應法院牢牢把握青少年犯罪案件審判規律,堅持打擊與教育并重,預防和矯治結合,念好“細、柔、新”三字經,唱好“庭前、庭中、庭后”三部曲,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審判工作取得了新突破。該院刑事審判庭也憑借青少年犯罪案件審判工作被命名為江蘇省青少年維權崗。

 

庭前審查,注重一個“細”字

 

相較于一般的刑事案件,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理可謂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因此在程序適用、權利保障等方面要求更為嚴格。“刑事案件關系到人身自由,更是影響青少年一生,每個案子都必須辦成鐵案,經得起時間和良心的檢驗”。資深刑事法官、寶應法院院長黃順祥如是說。

 

為了確保對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審理的嚴謹和準確,該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開庭之前必須要過“三關”:

 

個人身份調查關。在該院受審的未成年被告人都會收到一份《未成年人被告人測試卷》,庭審之前交由其本人填寫,以便找準“感化點”,增強感化教育的針對性。

 

家庭情況調查關。未成年被告人家長開庭前必須填寫一份《未成年被告人家庭情況調查表》,以便核實未成年人身份情況,動員家長做好未成年的轉化工作。

 

社會情況調查關。在青少年審判過程中增設了社會調查程序,由承辦法官根據需要,向未成年被告人所在社區、學校、派出所、婦聯等發放《社會情況調查表》,了解未成年人的成長經歷、社會交往及犯罪起因等,為法官正確定罪量刑提供盡可能全面、客觀的參考依據。

 

2011年以來,該院共發放“三表”175份,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發改率均為零。

 

一起聚眾斗毆案件中,被告人童某新生兒預防接種表、戶口本、身份證上登記的出生年份分別是1995年、1994年和1996年。同一個被告人,三個出生時間,究竟哪個是真?由于關系到刑事責任年齡的認定,雖時隔多年,查證難度大,但承辦法官絲毫沒有馬虎,嚴格把好“三關”,最終還原了事實真相:原來,童某實際出生于1995年。戶口本上登記的是童某的外祖父為了達到多分農村承包田的目的,向當地鄉鎮派出所虛假申報的。到了1996年,為了使童某順利成為城里人,童某的姑母在報戶口時又將童某的出生年份修改為1996年。

 

曾為童某辦理戶籍登記的警官趙某感嘆:“過了這么多年,我們戶籍警察也難搞清楚的出生時間,居然被你們查的一清二楚,寶應法院的法官,厲害!”

 

庭中裁判,注重一個“柔”字

 

“教育、感化、挽救”是青少年審判工作的永恒主題。如何才能讓未成年人迷途知返,主動地去接受審判、悔過自新呢?圓桌審判的柔性司法方式無疑是解決方法之一。

 

不同于一般法庭棱角分明的審判格局,圓桌審判更加溫和,更加注重人文關懷。法官、公訴人、被告人、法定代理人圍坐在一張圓桌旁,通過對其犯罪的主客觀原因,生理、心理特征、性格特點的分析,查找其犯罪根源,為準確量刑和取得最佳的矯治效果打牢基礎。

 

這樣的審判方式拉近了法官與未成年被告人的距離,更好地將教育與感化融于庭審中。庭審中,法官堅持“寓教于審”,把對未成年被告人的庭審說理教育、感化貫穿整個審判過程,既講法理,更講情理,幫助未成年被告人增強其對犯罪行為的認識,樹立其為個人前途、為社會穩定而積極改造、悔過自新的信心。

 

通過圓桌審判,一顆顆迷失的心靈得到了救贖,一個個失足的浪子獲得了新生。

 

未成年被告人吳某,擔心自己高考發揮失常,便借酒澆愁,醉酒后對女鄰居實施了強制猥褻。臨近開庭時,某高校發來了錄取通知書。想到大學夢碎,迎接自己的卻是漫長的牢獄生涯,吳某一度意志消沉,庭前很不配合。

 

然而,讓他意想不到的是,在法庭上,他面對的并不是法官凌厲的目光、冰冷的判決,而是法官語重心長的教誨。庭審中,吳某難抑愧悔之情,痛哭流涕,甚至幾度向被害人下跪。其悔罪表現獲得了被害人家屬的諒解,最終法庭結合吳某的一貫表現和悔罪態度給了其一次重新做人的機會。吳某最終走出了看守所,跨入大學校門。

 

庭后教育,注重一個“新”字

 

20121018日,寶應縣中等專業學校,一場“故意傷害案”正在“庭審”,法官、公訴人、被告人、辯護人均由該校學生扮演,提起公訴、庭審調查、辯護陳述、當庭教育,整個程序有板有眼、一絲不茍。“法官”審理的絲絲入扣,“群眾”旁聽的全神貫注。

 

模擬法庭是寶應法院開展青少年法制教育的創新舉措之一。該院在普法宣傳的過程中發現,傳統街頭廣場式的法律宣傳很難吸引當下的青少年。他們一沒時間,二不關注,對說教式的宣傳并不買賬。

 

如何才能抓住青少年的眼球,讓枯燥乏味的法律知識真正能夠入耳入心,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寶應法院為此動足了腦筋:青少年沒興趣聽,不妨讓身邊的人、身邊的事說話,有針對性地選擇鮮活、典型的案例編寫成青少年犯罪案例選,發放給全縣教育機構和廣大學生;青少年沒時間聽,那就將每年5月作為“青少年維權月”,組織法官走出法庭,走進校園,通過巡回審判、指導開展模擬法庭的形式,讓學生們體驗鮮活生動、直觀深刻的法制洗禮;青少年沒地方聽,法院主動開通“青少年維權咨詢電話”,增設“青少年維權信箱”,以法律的視角解答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經歷的法律困惑,做青少年人生路上的良師益友。新穎的教育宣傳方式,推動了該縣青少年犯罪率的由2007年的16%逐年下降至2012年的4%。

 

2012年12月,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善慧率《未成年人保護法》執法檢查組一行赴寶應法院檢查。檢查過程中,檢查組一行對該院的青少年維權舉措予以高度評價,認為該院在未成年人保護工作方面措施多、基礎實、理念新、效果好,充分發揮了法院職能優勢,為未成年人健康發展撐起了一片法制艷陽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