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里,法官們以三尺法臺為依托,以母親般的心懷,關心愛護這些犯錯的孩子。

 

在這里,法官們堅持教育為主、懲罰為輔,通過"圓桌審判為主軸,前后延伸為輔助"的工作新機制,使未成年犯的人生揚起了新的風帆。

 

據統計,近三年來宿城區法院共判處少年犯125人,其中適用非監禁刑57人,占45.6%以上,再犯罪率不到1.3%

 

選好思想轉化的"切入點"

 

加強對未成年人的教育感化,首先要了解其走上犯罪的深層次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小偉(化名)伙同他人駕駛汽車在宿遷經濟開發區、宿城區等地盜竊他人摩托車,被盜摩托車經鑒定累計價值37000余元。

 

辦案法官通過案卷和走訪了解到小偉一貫表現較好,沒有犯罪前科,系被他人教唆參與盜竊,并具有自愿認罪等法定和酌定從輕處罰的情節,最終依法判處其有期徒刑三年七個月。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起訴到法院后,法官通過走訪近親屬,了解未成年人犯罪前的表現、犯罪原因及家庭環境,并堅持在庭前組織家人與未成年被告人見面,促使其端正態度,正確認識自己行為對家庭、對社會的危害。對于因未成年人犯罪而生厭惡情緒,表示不管不問的家人,先從他們的思想工作做起,促使他們轉變態度,積極參與改造幫教。

 

其次,通過走訪未成年人生活、學習、工作所在村居、學校、企業,對其日常行為表現、學習成績、受教育程度和思想接受能力進行全面了解,并查明家庭情況及主要社會關系,了解村居、學校、企業對未成年犯進行幫教所采取的態度及參與配合的程度,查明是否具備幫教條件,為以后的案件處理打好基礎。

 

未成年犯行為品格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改造的難度和效果。為此,法官們對每名未成年犯,都注意走訪與其關系密切的伙伴、同學、朋友,了解其日常行為表現、個人性格特征,了解有無吸煙、酗酒、上網成癮等不良嗜好,調查未成年人犯罪前后的思想狀況和行為表現,做到教育時有的放矢。

 

只做這些還不夠,法官們通過走訪未成年犯所在的轄區派出所,了解其本人和家庭成員有無賭博、酗酒滋事、打架斗毆等不良行為記錄,有無犯罪前科,家庭內部有無家庭暴力情況發生,并對家庭情況及重要社會關系進行調查核實,有針對性地進行感化、幫教奠定基礎。

 

找準思想教育的"共鳴點"

 

法官們根據未成年人可塑性強的特點,總結實行了案例警示、親情感化、同案感化、"寄語"感化等感化四法。

 

案例警示法就是通過庭審中宣講典型的案例,播放警示資料片,讓未成年人通過鮮活事例,感悟犯罪的社會危害、法律制裁措施的嚴厲和失去自由幸福的痛苦,促使他們認罪、悔罪。

 

親情是紐帶,通過與未成年人的家人溝通,在犯罪成因等方面達成共識,通過近親屬參與法庭教育,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讓他們從家人的訴說、親人的淚水中感受自己行為給家庭和親人造成的痛苦,從親人的關懷中體會親情的溫暖,從內心深處認識自己的錯誤,悔過自新。

 

未成年人犯罪許多是結伙作案,有些同案犯甚至是平日的同學好友,彼此間容易交流。為此,法官們注意區分被告人的具體情況,選擇其中認罪態度好、悔罪深刻的被告人在庭審過程中談自己的認識和今后打算,感化其他未成年被告人。

 

如小可等3名未成年人尋釁滋事案,3人均系在校學生,其中小可還是校團干部,當天幾個人在一起喝酒后而發生打架和砸他人摩托車的。審理案件的法官在庭前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逐個與被告人談心,了解其思想情況,發現小可家庭比較困難、自尊心特別強、悔罪非常深刻。于是,庭審理過程中,法官就讓他首先談自己的認識,從而引起其他被告人的共鳴,3名被告人均當庭表示認罪伏法,經判處緩刑重返校園后,在學校都表現良好。

 

對于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法官們對判決書制作提出了特別的要求,除了一般案件的程式化內容、法庭教育內容外,均附有"法官寄語",對未成年人及其家人進行勸導、感化。

 

"法官寄語"里,法官不再是冷冰冰的審判者,而是他們的大姐、知心朋友在指出他們的錯誤,鼓勵他們不要自暴自棄,改過自新。那些被判決的未成年人及家里人經常跟審判人員說,"法官寄語"就象是他們親人的來信一樣,每一句話都說到他們心坎里,他們會經常拿出來看一下,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再犯錯誤。

 

筑牢人格轉化的"支撐點"

 

違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經過庭前、庭審教育,往往痛苦流涕,表示要改邪歸正。但是,有些未成年人因受到一些不良社會現象的誘惑,或受以前作案的同伙拉攏而管不住自己,往往重新走上犯罪道路。

 

庭前和庭審中的工作只是開了一個頭,更重要的是判決后的幫教改造。

 

宿城法院對判處的每一名少年犯均建立思想匯報、家庭重大變化等檔案,并且根據案件的類型、刑期長短、是否監禁等方面分類管理,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教。對表現情況好的予以鼓勵,發現情緒波動的,及時與少年犯及其家人談心,共同采取措施。出現不良苗頭,邀請工會、婦聯、心理等方面的專家共同做工作,鼓勵他們早日走出陰影,步入生活正軌。

 

小亮在緩刑考驗期內,他母親發現他留了長頭發、有時夜間外出回家較晚,擔心他又有不良苗頭,即打電話找到刑庭副庭長王梅玲說出了自己的顧慮。王梅玲聽說后,隨即利用周末的時間把小亮找到辦公室,耐心細致地與他談工作、談思想,同時委婉地說出了他母親的顧慮,小亮感受到了父母和法官對自己健康成長的期望,很受感動,并表示今后一定積極向上,加強學習和修養。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法院在與少年犯及其家人的聯系方式上也進行了創新,采取電話聯系、網絡QQ等多種聯系方式加強感情溝通和交流。法官們就利用節假日和晚上的時間與少年犯進行網上交流,通過對青少年關心的問題進行互相探討,激勵他們走上自新之路。由于這種方式新穎,深受他們的喜愛。

 

未成年人的教育改造既需要情感上的感化,有時更需要實際關懷與幫助。在困難時給予他們的必要的扶持和幫助,更容易引起他們心靈的感激。

 

法官在回訪17歲的少年犯小虎時,發現其愁眉苦臉,情緒低落,問他原因卻不肯說。法官隨即來到他家中了解情況,原來他的父親因生病住院,將家中的積蓄全部花光,母親缺乏工作技能,家里經濟陷入十分困難的境地。了解情況后,該法官向院領導進行了匯報,為小虎家爭取了低保,并為小虎聯系了一份工作,解決了小虎家的燃眉之急。后來法官到這個單位回訪時,單位的領導一個勁說小虎工作扎實,干活肯出力,沒有一般孩子的嬌氣。殊不知小虎以前就是因為覺得打工太累,想不出力掙大錢才走上搶劫犯罪道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