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詐騙罪,是修訂后刑法所規定的一個重要的經濟犯罪罪名,也是目前司法實踐中的常見罪。根據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的規定,合同詐騙罪是指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在簽訂、履行合同過程中,采取虛構事實或者隱瞞真相等欺騙手段,騙取對方當事人財物數額較大的行為。具體到實踐中,有以下一步幾個問題需要予以明確。

 

一、“合同”范圍、形式的界定

 

從合同詐騙罪的立法淵源看,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是指“經濟合同”,而且僅僅是指經濟合同。因為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關于合同詐騙罪的規定,主要吸收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198578日《關于當前辦理經濟犯罪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試行)》和19961216日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詐騙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的內容,而最高人民法院上述《解釋》第2條曾規定:“根據《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條和第一百五十二條的規定,利用經濟合同詐騙他人財物數額較大的,構成詐騙罪”,其中使用了“利用經濟合同”這個詞。需要指出的是,現行新刑法修訂于19973 14日,當時正施行原《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和《涉外經濟合同法》,為了維護經濟合同管理秩序,故立法機關在修訂《刑法》時增設了合同詐騙罪。而1999315日通過的《合同法》則取消了經濟合同這一概念,該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如何正確認定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條中所用合同一詞的內涵及外延呢?筆者認為,我國刑法將合同詐騙罪規定在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罪一章中,說明刑法設立合同詐騙罪的目的是為了維護市場交易安全及當事人的財產所有權。要正確界定合同一詞的含義,應從以下幾個因素入手:(1)從合同詐騙罪的客觀性質來看,合同詐騙罪之合同,是能夠體現市場交易關系的。凡與這種交易關系無關的各種合同、協議,如婚姻、收養、扶養、監護等身份關系的協議,不在該合同之列。(2)在不違背罪刑法定原則的前提下,考慮懲治犯罪的最大需要。雖然合同詐騙罪之合同淵源上為經濟合同,但立法淵源不應影響刑法的目的解釋。換言之,只要除利用經濟合同外,還可能有利用其他合同進行詐騙且足以擾亂市場交易安全的,而在刑法上將之解釋為合同詐騙罪又具有可預測性的,這些可利用的合同原則上都屬于合同詐騙之合同。這樣解釋也有利于建立刑法與合同法的協調關系,發揮刑法對合同制度的保護作用。(3)對于合同的形式,考慮定罪證據的客觀可見性,由于罪刑法定原則決定,在合同詐騙罪的認定中,需要能夠證明被告人所利用合同的存在的證據是最起碼的要求。而在總體上,合同具有各種各樣的形式,包括書面形式、口頭形式和其他形式(公證形式、見證形式)。不同形式的合同,在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中具有舉證難易程度的差異。因此,從證據的客觀可見性要求來說,口頭合同一般不應成為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但因為口頭合同也是合同法確認的一種合法形式,如果被告人的詐騙行為發生在經濟往來過程中,所利用的口頭合同符合合同詐騙罪之合同要素,且通過簽訂、履行口頭合同過程而騙取財物的,亦應以合同詐騙罪論處。如在特殊情況下,雙方的商業協議性質明顯,有的時候還有其他票據、簽字等書證佐證,從其本質出發,可以認定為屬于合同詐騙罪中的合同。但應從嚴把握。

 

二、關于“非法占有”目的的理解與認定

 

傳統的觀點認為,非法占有目的是指行為人意圖非法地改變公私財產的所有權。即依法對財物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的權利。這種觀點強調的是行為人具有非法謀取公私財產所有權的意圖。另一種觀點認為:非法占有的含義是廣義的,它的側重點應是對合法財產所有權的破壞,至少應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行為人意圖永久地剝奪所有權人不能行使所有權各項權能的權利,包括在財物無法追索的情況下的占有、轉贈和處分。二是行為人追求使所有權人處于永久不能行使所有權各項權能的狀態,包括用占用的財物進行違法犯罪活動或進行使財物極易滅失的高風險性經營。筆者認為,后一種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詐騙等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犯罪,實際上是破壞了財產所有權人對財產行使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權,而不是取得公私財產所有權。因為按照《民法通則》第72條的規定:財產所有權的取得,不得違反法律的規定。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的行為,從民法上來講不可能取得財產所有權的。以非法占有為目的,應該是指以下二種情形:(1)行為人意圖永久非法行使他人財產所有權的全部權能(即財物的占有、使用、收益、處分)。這里需注意的是,行為人并不一定自己非法行使這些權能,非法占有并不是專指非法占為己有。有些犯罪分子將騙取的財物轉為第三人持有,甚至單位占有(在單位詐騙犯罪的情況下),這不影響非法占有的目的的認定;(2)行為人并不直接行使他人財產所有權的權能,但其行為導致他人無法行使財產所有權的權能,這利情形也可以被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如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盜竊案件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釋》中,規定對偷盜機動車輛當作犯罪工具使用的和以練習開車、游樂為目的,多次偷開機動車并將車輛丟失的,均認定為以非法占有為目的,以盜竊罪論處。類似的情況同樣也可以發生在詐騙案件中。在理解非法占有目的時,應注意把刑法上的非法占有與民法上的占有加以區別。民法上,占有是財產所有權的權能,是指對財產的事實上控制的權利。刑法上的非法占有,是指對所有權的全面破壞,雖然不能合法取得他人財產所有權,但該非法占有行為必然使所有權人的全部權能都無法行使,不僅侵害了受害人對財物的合法占有權,而且也侵害受害人對財物使用、收益、處分權。在司法實踐中,非法占有的目的形成時間是不確定的。有的犯罪分子非法占有的目的在簽訂合同前就已明確,其簽訂履行合同就是為了詐騙。也有的犯罪分子的主觀目的一開始只是相對確定,而在履行合同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非法占有的目的。簽訂合同后,視情況能履行就履行,不能履行就不履行,這就引發了是否存在間接故意詐騙的爭論。一種有代表性的觀點認為,合同詐騙既可以由直接故意構成,也可以由間接故意構成,并認為這是當前合同詐騙犯罪中的一種新的罪過形式。理由是,有些人或單位明知自己沒有履約能力或簽約能力,可能給對方造成嚴重危害而采取放任態度與對方簽訂合同,達到先行占有和控制對方財物的目的,然后再想辦法,有辦法了就履行,沒有辦法就不履行,這種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恰恰是明知自己沒有履約能力和簽約條件,可能給對方造成嚴重后果,而對之持放任的態度,是一種間接故意。筆者認為,這種情況在司法實踐中盡管屢見不鮮,但行為人仍出于直接故意。因為明知自己無履行能力的情況下,行為人卻要采取積極作為的行動先行占有他人的財物,說明行為人對占有他人財物這一結果持的是追求的態度,即直接故意的心理。退一步看,即使行為人開始簽訂合同時對最終是否非法占有他人財物是不確定的,但后來既不履行合同,又拒絕返還財物,行為人故意內容已由不確定到確定,其形式仍為直接故意。因此,所謂間接故意詐騙是不存在的。在實中,在證據的采用上和事實的認定上較難操作。我們認為,修改后的刑法224條規定的五種具體情形中,前三種項都明顯可以看出規定的是在簽訂中就要有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只有第四種攜款逃匿 ”的行為,主觀故意要靠推斷得出。筆者認為,這種情況一般在實踐中很難確認行為人在簽訂合同時的主觀故意,在沒有事實證明行為人簽訂合同時沒有非法占有的目,而實施了攜款逃匿的行為,可推定其為在履行中產生的非法占有的犯罪故意。但是如果要有證據證明,確定被告人沒有非法占有的目的的情況,則不應當認定構成本罪。

 

三、關于連續詐騙行為同時涉及數種詐騙罪名的處置

 

所謂“連續詐騙行為同時涉及數種詐騙罪名”是指行為人先后實施了數個獨立的詐騙行為,其行為方法分別符合合同詐騙罪與其他詐騙犯罪的構成要件的情況。對于該種情形如何定罪處罰在理論界和司法界存在爭議:一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牽連犯的處罰原則擇一重罪處理;第二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行為人的主行為定性;第三種觀點認為應該按照連續犯的處罰原則,從一重罪處罰;第四種觀點認為“連續詐騙行為同時涉及數種詐騙罪名”屬于犯罪方法各異、觸犯罪名不同、相互獨立的連續詐騙犯罪,應實行數罪并罰。筆者同意最后一種觀點。第一種觀點顯然是錯誤的,對于先后實施、相互獨立的數個詐騙行為之間不具有牽連關系,即不具有手段與目的、原因與結果的內在聯系,或者當行為人觸犯的幾種詐騙犯罪之中有兩種以上刑罰輕重相當時,便無法選擇罪名,并且即使在刑罰輕重有別的情況下擇一重罪處理,那么行為人觸犯了其他詐騙的犯罪數額是否應計入該重罪的犯罪數額呢?按照第二種觀點,當幾種詐騙行為在整個犯罪活動中難分主次時,定性則無從下手;即使有主次之分犯罪數額的歸屬亦如第一種觀點那樣無法認定。而第三種觀點中所謂的連續犯是指行為人基于數個同一的犯罪故意連續多次實施數個性質相同、觸犯同一罪名的犯罪形態,無法解決數次犯罪行為觸犯具體罪名不同但實際性質相同的情況。在司法實踐中只有對“連續詐騙行為同時涉及數種詐騙罪名”實行數罪并罰才能定性準確、罰當其罪。另外,當各種特殊詐騙行為及普通詐騙行為,分別依照各種特殊詐騙犯罪和普通詐騙犯罪的構成要件不構成犯罪(未達到起刑標準),而其詐騙總數額按照任何一種詐騙犯罪的定罪標準都可構成犯罪;或有的詐騙行為數額上達到定罪標準可以認定為普通詐騙罪或各種特殊詐騙犯罪,而其中幾種行為不構成其詐騙方法對應的特殊詐騙犯罪時,一般應當堅持以下原則:1、各種詐騙方法的詐騙行為,首先分別以其對應的詐騙犯罪的起刑標準為基準,考察能否構成該對應的詐騙犯罪(包括普通詐騙犯罪和各種特殊詐騙犯罪);2、凡依照任何特殊詐騙犯罪的構成要件不構成犯罪的,不得對行為人的各種特殊詐騙行為分別根據行為特征認定其不構成犯罪,而應當把這些詐騙行為作為有機整體看待,將這些無法認定為特殊詐騙犯罪的詐騙行為,連同本來以普通詐騙方法實施的詐騙行為,以刑法第266條為基準,進行罪與非罪的評判;構成犯罪的,依照普通詐騙犯罪定罪處罰。當然,如果按照前述對有的詐騙行為已經認定了特殊詐騙犯罪的,須對行為人以普通詐騙犯罪和已經認定了的特殊詐騙犯罪實行數罪并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