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瑰麗的夢想,青春是磅礴的力量,鹽都法院刑事審判庭的“80后”青年法官工作敢擔當、創新有激情、辦案有底氣、干事見真章,畫出了鹽阜法院最美的青春弧線。

  十年磨礪,她且行且珍惜

  2003年8月,畢業于鹽城工學院計算機系的郝月,一心向往從事法律工作,不顧家里反對,通過公務員考試進入了鹽都法院工作。“當法官,手起槌落,看似簡單,實則不易;況且隔行如隔山,你要付出比別人更多的艱辛和汗水”,第一任師父洪星給郝月上了第一堂課。

  這一點撥深深促動了郝月的“追夢”神經。“郝月像鐘表擰緊的發條,每天都提前到班將份內工作處理完畢,庭后就伏案學習各類法學書籍、法律文獻,研究庭審筆錄和裁判文書,她不是笨鳥先飛,而是逐夢起飛”,辦公室主任康燕(與郝月同期)回憶起十年前的那一幕。

  十年磨礪成一劍,郝月在青春的時光精準發力,從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門外漢”到獨當一面的“行家里手”,歷練成了青年干警眼中的“明日之星”。一組數據可以佐證:2009年到刑事審判庭獨立辦案以來,年均辦案110余件,辦理疑難復雜案件60余件,無發改、無錯案。難能可貴的是,她在審判之余筆耕不止,撰寫了多篇具有學術質量的案例分析、實務探討等文章被省、市相關刊物采用,多篇裁判文書被評選為優秀裁判文書。

  2011年5月,鹽都法院成立少年法庭,郝月“陣前受命”,擔任少年法庭第一任副庭長(主持工作)。

  同年12月的某一天,郝月辦公室門口來了一位母親,“我的兒子想考大學,但他是一名緩刑犯”。細問之下,得知她的兒子是一名學生,因犯盜竊罪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個月,緩刑一年。通過教育引導,該少年無比珍惜重返校園的機會,學習成績突飛猛進,然而近在咫尺的高考卻對他說了“NO”。

  了解情況后,郝月用了半個月時間,前后跑了相關部門和上級法院十多趟,終于幫助迷途少年通過了輕罪記錄消滅的批準。“推一把就是少年犯,拉一把就是大學生,我們多一份關愛,帶給他們的將是全新的人生”,事情過后郝月對涉少審判有了新的認知。

  承諾重若泰山,郝月不斷突破、創新,全身心投入這項事業。2012年,郝月借助少年法庭的平臺,促成未成年人幫扶救助基金成立,兩年多來幫扶失足青少年70余人次,實施救助5余萬元;2013年,郝月針對涉未成年人性侵犯罪的情況,撰寫了《致鹽都區教育局關于防范涉未成年人性侵犯罪的司法建議》,被鹽城中院評為全市法院司法建議一等獎;2014年4月,郝月積極與院領導溝通,爭取支持,開通鹽城法院首家少年法庭微博,開啟了少年審判“微服務”時代。

  “成功在人生中可能只有一兩個點,是由別人去評論;而成長是個持續的過程,是在自己內心存在,雖緩慢,但卻受益良多”,從兢兢業業的書記員到致力審判的法官再到業績斐然的青年庭長,郝月詮釋著青年法官“且行且珍惜”的平凡之路。

  從檢察官到法官,她實現華麗轉身

  2009年10月,王星月從響水檢察院調入鹽都法院,修長的身材,扎著樸素的馬尾辮,她是該院近年來調入的第一個來自檢察院的干警。

  到法院第二天,時任刑庭分管院長的張愛武找到王星月,“考慮到你原來的工作性質,就先在刑庭工作吧”。

  “以前在檢察院公訴部門時,前有公安機關偵查,后有法院審判把關,壓力不是很大”,要實現轉身,就必須轉變,這是王星月當下工作的第一要務,“到法院刑庭以后,肩膀上的擔子一下就重了,要嚴把事實關、證據關、程序關和法律適用關,看是否構成犯罪,看相關量刑情節,既要達到懲治犯罪的目的,又要注意罰當其罪,不能畸輕畸重,更要考慮案件判決以后的社會效果和法律效果”。

  春去冬來,王星月在刑庭一干就是六年,辦公桌上的學習筆記記了一本又一本,筆芯用了一盒又一盒,法律書籍看了一疊又一疊,她用堅毅完成了自訂任務:半年后熟練掌握刑庭開庭必備技能勝任本職;一年后能夠獨立辦理案件;兩年后能夠辦理疑難復雜案件。

  2014年,一起涉及15名被告人,18名辯護人以及涉案5個罪名的疑難復雜案件被分到王星月手里。因案情復雜,作為主審法官,王星月在庭前做好庭審預案,將可能影響庭審的因素、庭審中必須達到的效果全部寫明,在開庭時及時歸納爭辯焦點,引導雙方圍繞關鍵問題,有的放矢地進行舉證、辯論,在庭審最后總結出已查明的事實和待查明的事實,并向當事人解釋相關法律規定,使當事人和旁聽人員明法懂法,為之后的宣判做好鋪墊。這場庭審足足持續了三天,從上午9點直到晚上8點,除了中途吃飯以外,一次都沒有休庭。

  超常付出,收獲滿倉。作為刑事條線的青年法官,王星月深知“刑事官司一生一次,必定影響一生一世”,她秉承“對每一個被告人負責,對每一次答疑解惑負責,對每一起案件負責,對每一篇裁判文書負責”的理念,6年共辦理案件400余件,辦理疑難復雜案件40余件,連續四年被評為先進個人。

  “品嘗過檢察官的酸甜苦辣,現在又享受著法官的喜樂哀愁,從檢察官到法官,我希望這是一次華麗的轉身”,王星月正在實現著她的“法官夢”。

  出身“豪門”,他求知若渴不停歇

  “法大”,中國政法大學的“昵稱”,在校生和致力進入這所“中國法學最高學府”的學生都習慣這樣親切地稱呼它。2008年,鹽都法院迎來了從“法大”畢業的青年干警吳南。

  2009年初,出身'豪門'的吳南沒有得到任何特殊待遇,被分到離城三十公里的大岡法庭。剛參加工作時,吳南似初生牛犢般,不怕苦、不喊累,跟隨三個審判員,平均每天開三、四個庭,最多的一個月裝120多本卷宗,從早晨忙到天黑,一天休息不足6個小時,但他卻享受這充實的過程。

  求知沒有“短暫停”,也沒有“休整期”。出身“法大”并沒讓吳南沾沾自喜,反而使其常懷本領恐慌,在忘我工作的同時,仍不忘專業知識的學習,考取了山東大學法學理論碩士研究生,再次背起書包走進了知識的海洋,汲取能量,厚積薄發。

  2012年初,吳南學成歸來,被任命為刑事審判庭助理審判員,光榮地成為了一名法官。“盡管沒有了打筆錄、裝卷宗的體力負擔,也沒有了學習書本知識的迫切壓力,但現實是多變的,必須對客觀真實不斷探索,對法律適用不斷斟酌,使每起案件都能做到公平正義,法律釋明工作都能被當事人真心接受”,壓力很大,動力更大。

  2014年9月,鹽都檢察院指控被告人徐某利用其直系親屬領導職務的影響力,在為他人在承接工程、安排工作、提干提拔、調整工作崗位等過程中收受賄賂,構成利用影響力受賄罪。利用影響力受賄案件是新類型案件,鹽都法院第一次遇到這類案件。

  辦理新類型案件,鍛煉一次就是成長一次。經過幾年的磨練,吳南沒有放過這次“充電機會”。在開庭審理了解相關案情后,吳南在定性量刑的問題上,甚為審慎,請研究生導師從理論角度幫助分析,請同學查閱資料文獻并反復閱讀,向資深的刑庭法官逐一請教,一環一節,一個不漏,在認真閱卷的基礎上發現案件事實存在“硬傷”,依法核減被告人受賄數額十五萬余元,最終作出了令公訴機關及被告人均認可的判決。“不愧是'法大'畢業的,庭審過程如學習影像般投影在法庭內”,該起案件的公訴員陳龍庭審結束后這樣描述。

  從事審判工作近3年,審理各類新類型案件20余起,撰寫新類型案件評析以及調研文章10余篇,吳南從一個求知后生成長為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的“業務尖兵”。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迷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輝煌,只要保有一顆不同凡響的心,成長將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來臨”,吳南用“法大”王涌教授的一句話分享著自己“耐住寂寞,學會篤靜,靜觀成長”的經歷。

  他們和你我一樣平凡,困惑于陪伴家人的時間太少,朋友相聚的機會太少,但他們用激情與汗水交出了令人欣喜的成績單,在瑰麗夢想的實踐中譜寫著最美的青春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