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來自福建,有著南方人的細膩和婉轉,他來自軍營,帶著軍人的剛毅和果敢。10年前,為了實現人生夢想,團副政委的他毅然選擇到法院當了一名法官。十年了,他從書記員做起,一步一個腳印,每一步都很艱辛,但每一步都被他走的異常精彩。十年來,他連續獲得省人民滿意法官、調解能手等20多項殊榮,榮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他就是軍轉干部、徐州市中級人民法院民一庭法官蔡裕華

2007年初,徐州市委書記徐鳴在全市法院工作會議上說:“徐州是一座兵城,每年都有大批的轉業復退軍人到地方各條戰線工作,希望廣大轉業復退軍人蔡裕華法官為榜樣,在新的崗位上作出新的成績”。

從一呼百應的團首長到給20多歲的年輕法官當書記員,巨大的落差面前----

他保持著軍人知難而進,永不服輸的本色

1997 年,蔡裕華從部隊轉業到市中級法院工作。因為沒有審判職稱,他當了一名書記員。崗位變了、職務變了、環境變了,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不再。從手下有千把號人、一呼百應的團首長到給20多歲的年輕法官當書記員,巨大的落差讓許多與蔡裕華同期轉業的戰友為他鳴不平,勸他找領導談談,調換個工作崗位。但21 年的軍旅生涯,煉就了他鋼鐵般的意志,軍人的“基因”早已沉積到他的血液中去.從轉業到法院工作的第一天起,他這個中級法院年紀最大的書記員甘愿從最基礎的工作做起,從最基本的審判業務知識學起。

一年多的書記員工作,無論是給法官做庭審記錄,還是幫助法官整理材料,裝訂卷宗,每一件事他都做得認真細致。當時由于書記員少,而法官多,他幾乎成為五、六位法官的書記員。但是他認為,給不同的法官做記錄,可以學到各個法官的長處,可以學習不同案件的審判技巧。他在工作之余,刻苦學習審判業務和審判技巧,2年時間里,他取得了法律本科學歷,而且一次就通過了審判員資格考試,拿到了通向他真正法官生涯的通行證。

此后,學習更成為蔡裕華工作的內生動力。他在辦案中注意審判知識學習,虛心向周圍的同事學習請教,遇到復雜疑難的案件,更是擴大交流范圍,主動向有關專家討教。

20057月,他受理了一起合伙糾紛案件:原告與被告合伙做生意,后原告提出退伙,起訴要求被告歸還7萬元投資款。一審期間,被告采取欺騙的方式,讓原告在一張白紙上簽名后復寫成和解協議,稱原告自愿放棄投資款并承擔訴訟費用。但法院審查后沒有確認協議的效力,判決被告歸還原告7萬元。

被告不服,上訴到中院,并申請對簽名進行字跡鑒定。鑒定結果簽名確實為原告書寫。最后蔡裕華接手這個棘手的案子,他重新進行了法庭調查,查看和解協議簽訂的現場,并多次向公安經偵部門的專家請教,最終認定該和解協議從形式到內容均存在問題,法庭不予被認定,判決維持原判。被告當時情緒非常激動,但當他看到證據確鑿、說理透徹的判決書后終于口服心服。后來,這份判決書被中院評為優秀法律文書,還被某大學的法政學院拿去作為法律文書寫作的范文。

甘于付出、甘于寂寞,但不甘于平庸。蔡裕華用勤奮和刻苦完成了人生的轉折,并創造了新的輝煌,他連續三年每年調解案件都超過200件,使徐州中院民事案件調解率連續三年在全省排名第一。他連續5年創造了徐州中院的“五個之最”:結案數量最多、辦案質量最好、案件調解撤訴率最高、案件審理期限最短和當事人信訪申訴率最低。

民事案件很多都是的婚姻、鄰里、贍養等糾紛,在這些外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小案子” 面前----

他象呵護飛行員那樣關注和善待每一位當事人

蔡裕華在部隊是飛行團的副政委,專門負責做飛行員思想工作。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經歷,使他具有關心人、理解人、尊重人的思想情感,煉就了耐心、熱心、細心、關心的做思想疏導的方法和本領。

成為法官后, 蔡裕華把做思想政治工作的經驗廣泛運用在審判實踐中。他所經手的民事案件很多都是工傷、醫療、離婚、贍養方面的案件,這些在外人看來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案子”,但蔡裕華說:“這些案件看起來很小,但對當事人來說,卻比天還大,每一起訴訟都關系著當事人的切身利益,也同樣關系到社會的穩定和安寧。他把過去對飛行員的細致和感情全部傾注到打官司的群眾身上,專注的傾聽、真誠的關心、耐心的釋法。

一天.蔡裕華開庭調解一起婆婆訴兒媳返還房產證件的案件。開庭前他發現原告婆婆年近70,身體殘疾,腿腳不方便。原計劃是安排在三樓的十六法庭調解,于是立即與其他審判庭協商,臨時決定調到樓下的第七法庭調解。作為被告的兒媳看到法官都這樣照顧老人,受到觸動,庭還沒有開,兒媳就說同意和解,答應下午就把房產證還給婆婆。

一個冬日的上午,蔡裕華象往常一樣在840分開第一個庭。當他走進法庭開庭時,得知兩個家在豐縣的當事人為了趕時間到法院開庭,當天凌晨4點鐘就起床往法院趕,連飯都沒有吃。他得知這一情況后,趕緊讓雙方事人先去吃飯,自己坐在法庭等著。從此以后,縣區的案件他都放在上午10時以后或下午開庭。目的就是為了讓當事人早上在家能吃上早飯,晚上回去能吃上晚飯。

雖不是每個訴求都可以如愿以償,但人文關懷卻能暖人胸膛。無論是經他調解后握手言和,還是調解不成轉由其他法官審理,凡是經過蔡裕華調解過的當事人,甚至到過他所在的十六法庭旁聽過的人,都被他的真誠和付出所深深感動。他講起理來輕聲細語,娓娓動聽,話里話外透著親切,說起法律來條理清晰,柔里帶剛。他在審理案件時說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總是能深深地打動當事人,就像一股清泉流淌在心間。許多當事人在走出法庭時都由衷地說:“蔡裕華是一個值得我們尊敬和信任的法官。”

有人認為二審民事案件達到50%的調撤率簡直是神話,面對挑戰-----

他充分發揮了在部隊做思想工作的優勢

三四年前,徐州中院提出民事案件調解撤訴率要達到50%目標時,有人認為這是無法實現的神話。而從事審判工作時間不長的的蔡裕華不僅把所辦民事案件的調解撤訴率提高到70%以上,而且經他審理的案件沒有出現一起錯案,沒有一被上級法院發回改判,沒有一件被投訴或者被舉報。

他的同事說,老蔡真不簡單,讓人真的佩服。他說:這與他過去在部隊長期從事思想政治工作的經歷有關。他在審判案件中,耐心地對當事人進行教育和引導,使許多矛盾激烈、難以下判的案件經過老蔡做工作,雙方握手言和案結事了。

陳某是銅山縣張集鎮一個給鄉村村民建房的農村小包工頭。今年初,村民楊某請他建房,兩家既是親戚又是鄰居,陳某很快按照楊某要求的標準將一棟二層樓房建好了。可很快問題也出現了,樓梯設計不合理,走到最后一級樓梯時房頂能碰著頭。楊某扣了2600元工錢,而陳某認為完全是按照楊某的要求建的房,堅決不肯讓步。因為2600元建房款兩家接連打了幾場官司,由一審打到二審,期間還因此打了幾場架,驚動了110出警數次,攪的四鄰也不安。

蔡裕華接手調解的是他們之間多起糾紛中的一起欠款糾紛的上訴案件。 庭審中, 雙方情緒激動,但是由于缺乏對法律知識的了解,在法庭調查中,讓他們闡述自己的意見時,總是不著邊際,有時一個事情翻來覆去講了十來遍。通常情況下,法官這時會及時制止,但蔡裕華沒有簡單的打斷他們講話,而是讓他們盡量把想說的話講完,他明白,兩家都有怨氣和委屈,相互之間需要好好的溝通。如果不讓雙方把話說完,勢必會給他們在心里上造成更大的壓力,使積怨加深,甚至產生對法官的不信任。 

案情雖然簡單,但調解連續進行了4個多小時,他一會走下法臺來到被上訴人陳某面前:“聽說你為了打官司,幫他人建的房都停工了,這樣繼續打下去,可耽誤不少事”。“不掙錢,也要爭這口氣,明明是他讓我這樣蓋的房”。陳某一步不讓。

他轉身又問上訴人楊某:“現在正是農忙季節,你家的麥子收好了嗎?聽說你還起訴要他賠償,可能要涉及房屋質量鑒定,費用可不少”。“我兒子15幾的個頭上樓都碰頭,瞎子也不能蓋這樣的房子”,楊某怒目而視。

“大家都為對方想一想吧。陳某你要是一輩子住在這樣的房子里,你心里會舒坦嗎?楊某你要是辛辛苦苦干了幾個月的活拿不到錢,心里是什么滋味?其實解決事情的辦法很簡單,只要將樓梯重新改造一下就可以了。”他循循善誘,耐心的向雙方解釋,希望他們往遠處想,做出明智的選擇。

苦口婆心,和風細雨。蔡裕華憑著耐心與尊重,贏得了雙方的信任。直到中午1點多,原被告終于解開了“心結”,同意了蔡法官提出的調解方案,陳某主動讓步只收500元工錢,楊某也答應撤回在銅山法院的另一起案件的訴訟,使雙方當事人之間的一系列糾紛案件得到了化解。陳某走出法庭時感動地說:“蔡法官跟我們非親非故,他這樣費盡心思,真是為了我們。”拿到調解書的楊某也高興的說:“這下兩家的孩子將來也可以好好在一起玩耍了。”

像這樣調解的事例舉不勝舉。據統計,2002年至今,他審案1052件,調解撤訴894件。許多同事們都認為非判不可的案件,經過蔡裕華這劑調解“特效藥”也都化解了。同事們常說:對于他,調解是一門藝術,是一手絕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