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對于人生來說,是一段漫長的歲月,而對有著三十三年司法經歷的人來說,更是彌足珍貴。這期間,他比一般人經歷、感受了更多的東西。

年逾五十、精干睿智的湯流是鎮江法院系統目前唯一一個在法院工作超過三十年的法官, 2006年、2008年他相繼獲得了最高院和省高院頒發的榮譽證書和獎章。帶著崇敬和好奇的心情,我們采訪了湯流,聽他講講過去的故事,講講30年法院的變化。

政策匯編就是法寶

1973年,經過文革浩劫的法院開始恢復重建,一切百廢待興。1979年《刑法》頒布后,公檢法三家擠在一棟二層樓上辦公。地區中級人民法院一共才11個人,管轄范圍卻涵蓋了11個縣市、700多萬人。那時候,法院不象法院,法官不象法官。沒有法律條文,沒有辦案程序,辦案就靠一本政策匯編,法院分刑庭、民庭、辦公室三個部門,法官大都是部隊轉業干部,直到八十年代中期才從基層調入唯一的一個大學生。

當年,為了吃透上級的精神,法官一有空就爭著翻看政策匯編,一本政策匯編都被大家翻爛了。由于沒有法律條文,辦案主要靠政策精神加上個人經驗,辦案節奏很快,效率高的最多一天能辦一、二十個案件。但現在回想起來有些案件辦得有些極左。比如,1976年毛主席逝世時,全國人民佩戴黑袖章表示哀悼,有兩個人互相打鬧,其中一個人手很臟,黑手印撲在了對方的袖章上,這下可闖了大禍,被定成了反革命,判了5年刑。

一天補助5毛錢

七十年代,法院辦公條件極其簡陋,沒有固定的法庭,沒有交通工具,刑場都是臨時確定的。法院僅有的兩輛自行車,還是國民黨政府遺留下的。法官外出辦案一般都是擠公共汽車。如果到附近農村,則步行四、五十公里。中午就在農民家代伙,一天伙食標準補貼是5毛錢。

有一次,在刑庭工作的湯流與他人一起到宜興去辦一件死刑案件,厚厚的一沓卷宗用粗藍布裹起來拎在手上,坐了六個多小時長途汽車,還要翻山越嶺才到達目的地,案件調查完了已是深夜,辦案人員只好將就著住在一間沒有窗戶的房子里,地上鋪些稻草睡個囫圇覺,第二天一早再趕回來。

那時侯,庭審筆錄都靠書記員手寫,有時一個大案子連續開庭五、六個小時,手都寫麻了,書記員握筆的手指上都長了厚厚的老繭。為了提高記錄速度,書記員常常聽著廣播練寫字,最快的一分鐘能記一百多字。沒有取暖器,更沒有空調,數九寒天,手腳凍得僵硬。炎炎酷暑,則熱汗直流。盡管條件很艱苦,法院干警還是憑著神圣的使命感和強烈的政治責任感,辦理了大量案件。為保衛國家安全、維護社會秩序做出了貢獻。

法制逐步走向成熟

八十年代初,我國的民主法制意識開始覺醒,實行合議制和一審一書程序化管理,改變了以往辦案一人說了算的舊模式。新的審判模式需要增加辦案人員,法院通過創辦法律業大,對在職的法院工作人員進行法律業務培訓,湯流和其他幾位同事分別擔任老師,教寫作、法律等。1985年法院首次從社會上公開招干進了一批優秀人才,同時,正規院校畢業的法律系大學生也開始分配到法院。法院的隊伍結構、知識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現在,中院干警已經從當初的11人逐年增加到目前的近二百人,他們當中,80%的人員達到了本科學歷,研究生占到20%以上。

隨著民主法制進程的不斷推進,九十年代中期,全國法院系統進行了審判方式改革,審判職能逐步強化,從原來主要打擊刑事犯罪逐步向服務經濟拓展,法官做堂問案,重程序、講證據,法院的審判工作開始走上了正軌。

改革開放30年,我國法律法規逐步建立、健全和完善,相繼有幾千部法律法規問世。同時,法官的職業化建設、法院的規范化建設也逐步加強。

當年,手刻鋼板用蠟紙印文書的時代已經結束,如今,電腦辦公大大提高了辦案效率,讓司法為民更加方便快捷。

當年,押著犯人批斗游街的情景也一去不復返,現代法治更注重法律的嚴肅性與人性化相結合,人權得到了進一步尊重。

時代在改變,條件在改變,但永遠不變的是法官的忠誠、熱情和堅韌,是法治的進步、民主與和諧。

1976年跨進法院大門,湯流經歷了30多年的磨練,從一個意氣風發的特種兵成為一個淡定從容的國家三級高級法官。從書記員到副庭長,從辦公室主任到研究室主任到審判委員會委員。不久前,全國、全省法院系統第二十屆學術討論會論文評選結果揭曉,湯流與他人合作撰寫的《審級監督的變異與歸復》獲全國二等獎、全省一等獎,這只是湯流獲得的眾多獎項之一。打開他的書櫥,我們看到了一大摞獎章和證書。

30年滄桑看變遷,從湯流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代代法官忠于法律忠于職守,為公正執法所做的努力和奉獻,也看到了中國民主法制一步步健全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