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添附,是指不同所有人的物結合在一起而形成不可分離的物或具有新物性質的物。附和、混合、加工是理論上公認的三種添附形式,添附作為一項所有權取得方式為大部分人所肯定。添附問題就在于隸屬多人的多個物成為不能或者不值得分割的一物以后出現的所有權混亂,所以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于依據何種規則在多個所有權人之間確定物的歸屬,這也是添附制度構建的意義所在。確定歸屬時,筆者認為添附形式、添附人的主觀意識、所有人的不同地位則是必須考慮問題。

 

一、添附方式

 

添附方式不同,則所有權確定的規則亦各有差異。具體而言,添附方式主要有三種。

 

1、附合

 

(1)     動產與不動產附合

 

羅馬法的法律原則:“土地比地面之物更重要(superficies solo cedi)”。                                                                                                                                                                                                                                                                                                                                                                                                                                                                                                                                                                                                          “建筑則是使建筑物添附于地皮,羅馬法所有權的典型規范是這一原則:根據自然法,地面上的物品添附于地皮。” 羅馬法曾用“添附”理論解釋土地與建筑物的關系。土地在當時被視為最為重要的不動產。這一法律傳統沿襲至今,便得到了今日的附合規則,即不管物的結合是由于當事人之間的行為,或者第三人的行為還是自然原因造成的,在動產附合于不動產時,鑒于不動產的價值往往較大,所以添附物一般由不動產所有人取得。

 

(2)     動產與動產附合

 

在動產與動產附合時,往往會根據價值的比例來決定由誰取得所有權,遵循著價值高者得的原則。若可以通過價值、效用、性質等因素確定出最重要的動產,爾后由該動產所有人取得添附物。如果價值相當,則各動產所有人按照符合各自動產的價值的所占比例共有添附物。

 

2、混合

 

一般規定是動產之混合準用動產附合的規定,故在此不再贅述。

 

3、加工

 

近現代民法主要存在兩種立法例:一是以材料主義為原則,以加工主義為例外,以法國、日本民法典為代表;二是以加工主義為原則,以材料主義為例外,以德國、瑞士民法典為代表。兩種立法例各有其優缺點,所以一直以來都未有定論,但一般都主張由一人取得所有權,僅在具體確定由誰取得時,有不同的理由。德國民法規定,制造人(制造人是按照交易習慣擁有生產過程組織權并承擔新制造之物的使用風險的人;制造人也可以是依賴于自己的指示,為自己工作的其他人,關鍵看他是否可以控制和影響生產過程)在加工中取得所有權,制造人取得所有權的前提是勞動的價值不明顯少于材料的價值。在勞動價值與材料價值相等或勞動價值稍微少于材料價值時,加工人取得所有權。德國聯邦最高法院規定,材料價值和勞動價值的比例達到10060時為明顯較低,這時就會否定所有權的取得。 法國等國的民法卻認為,因為有了材料的存在,才使得加工物成為可能,因此應優先考慮材料所有人的利益,只有在材料的價值明顯少于勞動價值時,才例外地由加工人取得所有權。

 

二、添附人的主觀心理狀態

 

添附人的主觀意識可分為兩種,一為惡意,一為善意。何為惡意?所謂惡意是指在明知是他人之物的情況下而未經他人同意進行的添附時的主觀心理狀態,反之即為善意。在根據添附規則確定財產歸屬時,是否應當區分善意和惡意,對此存在著不同的觀點。

 

一種觀點認為,應考慮惡意的影響,惡意添附人不能取得所有權。此派觀點,源于古羅馬的規定,在羅馬法上,惡意的建筑人以自己的材料和費用在他人土地上建筑的,視為惡意添附人有贈與被添附人的意思該派主張惡意人應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不應得到同情。法律應保護無辜受害者的利益,不應放縱侵害他人的行為,應對之施加懲戒。但在涉及不動產及添附的兩種物的價值相差過于懸殊的場合,若單純貫徹這一原則,應該說是極不合理的,所以這種觀點存在明顯的缺陷。另一種觀點認為,區分善意與惡意是沒有必要的,無論行為人是善意還是惡意都要根據添附規則來確認添附物的歸屬問題。但這種不問善惡而一體適用的添附規則使惡意的添附行為人也有機會取得添附物的所有權,造成添附與侵權間的競爭,無疑會導致財產權安全保護的弱化,不利于社會風俗的形成。這種觀點被稱為“不講道德”的添附規則,會導致不良的社會影響。因此,這種觀點也存在極大的不妥。

 

因此,近現代民法往往采取一種折衷的態度,即在根據添附規則確定添附物的歸屬時,應當適當考慮添附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在惡意添附時,不能僅僅根據價值大小來確定歸屬,這樣將極不利于對權利人的保護。在兩個所有人的動產發生添附以后,如果是因為行為人的惡意添附行為造成的,兩個動產的價值雖有差距但差距并不大的情形之下,則應當側重保護受害人的利益,使添附物的所有權歸屬于受害人。這樣也有利于保護權利人,并對惡意添附行為予以制裁。

 

三、所有人不同地位的影響

 

(1)     個人所有物

 

當添附的物屬于個人所有時,自然適用以上的規則。

 

(2)     國家所有物

 

若添附的物中涉及國家擁有所有權的物時,是否一體適用,值得我們探討。法國民法中有“公產不可轉讓”規則,即國家的財產不應隨便進行流轉。但若承認添附規則的一體適用,是否會因此破壞這一規則,從而導致國家財產的流失。可以說這就為侵吞國家資產提供了一條渠道,會為這種不法行為找到一種合法理由。鑒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國有資產屬于全體人民所有,更不允許個人對其隨意的侵犯,所以在適用添附規則時,我們應謹慎。此種情況下,應規定由一人取得所有權,而不應共有。在一般的情況下,添附規則一體適用,但在動產價值相當時,則應多考慮一下國家的意愿,由其作出選擇。若當事人是出于惡意,則應一律收歸國有。

 

添附制度明確了一項財產的所有權歸屬,保障持有財產的人的利益,與此同時它還通過合理的補償來對喪失財產的人加以彌補。添附制度的構建的意義就在于維護物權穩定的法律秩序,其任務就是排除摩擦、消除浪費,保存現有的財富使之維持盡可能持久,并消除人們在使用和享受他們時的摩擦與浪費。可惜的是,我國關于添附制度的規定也僅僅限于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86條的規定,原本在《物權法草案》中有所規定,最終卻在頒布施行的《物權法》中不見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