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安法院墩頭法庭地處里下河水鄉,近年來,該庭充分發揮人民法庭的窗口作用,努力將涉訴信訪矛盾化解在最基層,著眼定紛止爭,發揮調解優勢,解決了一批涉訴信訪和可能引發上訪的“老大難”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訴訟上訪十余年的老大難“解”了

基層法庭,處在涉訴信訪的第一線,也是矛盾糾紛最為集中的地方,很多上訪老案、纏訪難案都發根于基層。加強基層法庭解決糾紛,尤其是化解信訪疑難案件的能力,能夠很大程度上緩解各級法院、政府、黨委涉訴信訪工作的壓力。

家住南莫鎮興南村的瞿某兄弟與該村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承包合同糾紛是一起從1994年開始就一直訴訟上訪不斷的老大難問題。此案涉及土地置換、宅基地安排、相鄰關系、土地區位費用、承包經營權等,糾紛錯綜復雜,瞿家八年來在市、縣兩級法院已經打了十多場官司,先后多次到省、市、縣上訪,成為當地的信訪難題。2007年年初,瞿某兄弟又以該村村民委員會、村經濟合作社為被告要求撤銷該村2002年的調地決定書并賠償損失28439元。由于本案的調地決定書調整的土地已安排他人建房,而興南村調整瞿家土地給他人建房確實存在一些問題,這就讓法庭在案件處理上陷于兩難境地。而當時負責具體操作的鎮、村干部現都還在位,對此有著不同認識,抵觸情緒也很大。為了緩和當事人的對立情緒,該庭采取上門調解,主動與鎮、村干部溝通,做好法律解釋工作,十多次上門和現場調解,不僅取得鎮、村干部的理解,也深

深感動了原告,使得案件最終圓滿調解結案。

上訪近百次的老上訪戶怨氣“消”了

“人爭一口氣”,這句古語用在一些上訪戶身上,可謂恰如其分。部分上訪案件,利益沖突也許并不大,但當事人就是為了爭口“氣”,要個“面子”,而不斷上訪。墩頭法庭在處理這類上訪案件時,注重一個“巧”字??巧尋矛盾根源,巧用調解藝術,巧解矛盾癥結,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上海退休教師劉某夫婦就是因為一起不足千元的醫藥費官司而上訪了近百次,最后在法庭調解下消了怨氣。老兩口本打算將海安老家的房子修繕一番以安度晚年。誰知,在修房時與鄰居陳某發生沖突,雙方糾纏后劉某眼睛被打傷,花去醫藥費近千元。因現場無一目擊證人,公安機關無法對陳某實施治安處罰。劉某無辜被打卻又未獲賠償,就每天到派出所要求處理陳某,后來又先后到鎮司法所、縣公安局、縣政府不停上訪,前后上訪近百次,所在鎮大調解中心調解數十次均未果。法庭接到此案也感到頗為棘手,承辦法官決定從“巧”上入手,抓住原告不斷上訪主要目的并非要錢,而是感到委屈的癥結,充分做好調解前期準備工作,調取派出所案卷材料,并調查了在雙方糾纏后到過現場的證人許某,從而使被告接受調解,化解了原告的怨氣,使這起上訪近百次,歷時一年多的老上訪戶案得以圓滿解決。

可能引發群體上訪的隱患“沒”了

2006年年底,一起隨時可能引發群體性事件,在該縣影響廣泛的2000余戶農民訴海安油米廠案,在該庭全體人員努力下,僅用三天時間就成功審理并執行完畢,讓老百姓的權益及時得到維護,消除了群眾集體上訪的隱患。

海安油米廠因經營不善,法定代表人及家人于某天突然全部“失蹤”,油米廠徹底停產,涉及3500多農戶90余噸菜油無法兌付,不少農民組織到鎮政府上訪,還有8人到縣城上訪,一起嚴重的群體性事件隨時可能爆發。經鎮政府多次工作和法庭引導,最后有20個兌換點的老板代表2431戶農民向法庭起訴,接到起訴材料后,法庭當即立案,并于次日放棄休息時間展開調解工作,經過整整一天的調解,終于達成按50%比例兌付的協議。考慮到案件的緊迫性,調解次日,該庭即在院執行局、當地派出所配合下展開執行行動,至當晚6時,該案成功執行完畢,獲得當事人和社會各界一致好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