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公司經營過程中可能涉及的訴訟糾紛多種多樣,出于對商事審判理念的探尋的需要,本文所指的保險公司訴訟困境,專指保險公司基于所承保的商業保險或者行使代位求償權、追償權而進行的訴訟中所面臨的問題,主要以保險合同糾紛案件為論述對象。

 

一、保險公司訴訟困境的表現--以丹陽市人民法院為例

 

(一)案件數量眾多、保險公司訴累繁重

 

2013年,丹陽市人民法院共審結保險合同糾紛案件205件,占同期商事案件總量的12%;案由涉及財產保險合同糾紛、責任保險合同糾紛、人壽保險合同糾紛、人身保險合同糾紛、意外傷害保險合同糾紛、保險人代為求償權糾紛、追償權糾紛等各個種類;涉案金額超過2000萬元;在全部205件保險合同糾紛中,以保險公司為被告的案件數量為192件,保險公司因行使保險合同權利或追償權而起訴投保人、被保險人、保險事故責任人的案件僅13起,這也說明保險公司輕易不主動行使訴權。

 

(二)案件調撤率較高,保險公司敗訴率高

 

從結案方式來看,調解結案112件、判決方式結案62件,撤訴或移送31件,調撤率為69%;其中以判決方式結案的62起案件中,除保險公司主動行使追償權而勝訴的4起案件外,剩余58起案件中,保險公司有51起案件因抗辯理由未獲支持或未應訴答辯而敗訴,保險公司敗訴率超過80%。

 

(三)抗辯理由單一、保險公司敗訴原因集中

 

在保險合同糾紛案件審判實踐中,根據保險合同的不同性質,保險公司提出的抗辯理由主要集中于:要求按照交通事故責任比例承擔保險責任,共17起;或者主張投保人未投保不計免賠險而主張扣除免賠額,共14起;或者主張保險合同約定非醫保用藥費用不予賠償等諸如此類的抗辯理由,共12起。2013年在本院判決保險公司敗訴的51案件中,因以上三種理由未被采納而導致敗訴的案件占84.3%。

 

盡管保險公司的以上主張往往都在與投保人簽訂的保險合同中有明確的約定,但是因為這些主張涉及到免除保險公司的責任,在訴訟中往往被定義為免責條款而難以得到支持。而未獲支持或不不予采納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免責條款不合法、不能提供證據證明已就免責條款向被保險人或投保人盡到明確說明義務,或者是免責條款應作出有利于被保險人的解釋等。本院判決保險公司敗訴的案件中絕大多數案件均已諸如此類的理由作出判決。

 

訴訟糾紛多、敗訴率高、保險條款等不到應有的尊重,這是保險公司訴訟困境的集中體現。與保險機構長期陷于訴訟困境不同的是,同樣是作為市場強勢主體的銀行類金融機構,盡管其與借款人實力對比的懸殊性、提供的格式條款的嚴苛性與復雜性相較于保險機構有過之而無不及,然而兩者在訴訟中的待遇卻大相徑庭。在本院受理的銀行類金融機構起訴借款人的案件中,幾乎全部的糾紛都是以借款人按照與貸款人的合同約定履行還款義務而收場,個中原因不禁耐人尋味。

 

二、商事審判理念缺失是保險公司訴訟困境的重要原因

 

保險行業之所以會出現這種奇怪的濫訴、敗訴現象,固然與我國公民的法律意識與維權意識增強有關。同時,筆者認為這種現象背后還存在其他的原因:一方面,我國保險市場正處于發育階段,不論是在市場運作、業務發展還是保險公司內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大量不符合規范的狀況,其中一點就是大量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的保險合同進入市場,這為保險糾紛乃至保險訴訟的大量增加埋下了隱患;另一方面,保險糾紛發生后,許多被保險人受現行保險法及訴訟程序側重保護被保險人利益的理念的激勵,都樂于將這些糾紛訴諸法院。而法院在審判實踐由于缺乏正確的審判理念的指導,作出的大量否認保險合同條款,過度保護保險人利益的判決,也進一步助長了這一現象的泛濫。

 

(一)商事審判理念的缺失

 

市場經濟條件下,保險合同區別于一般的民事合同,作為保險契約締結者的投保人和保險公司都是”保險”這一市場行為的參與者。尊重保險合同、遵守市場規則是對保險活動參與者的基本要求。

 

如果說大量的保險合同糾紛,因復雜的社會原因難以得到化解而轉化為訴訟時,作為審判機關的法院,特別直接處于市場秩序確立和維護地位的商事審判部門,在明確保險合同尤其是商業保險合同的商事合同性質的基礎上,運用自身的審判功能,”平等”的保護合同主體的契約權益,對于確立有序的市場秩序規則,保障市場交易的快捷安全;充分保護保險市場的健康發展,引導保險市場參與者理性訴訟;進而培養市場主體的規則意識,樹立市場主體的規則理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商事法官應將民法思維和商法思維辯證地統一起來,不能忽視商事審判始終承擔著交易公平的使命。而在目前的司法實踐中,法院處理保險合同商事糾紛時,往往欠缺商法意識和商人精神,對保險法規范的真正價值缺乏認識,無視其市場秩序規范法的基本性質,將具有強烈商事性質的保險合同糾紛視為民事糾紛,用民法的基本意識甚至是傳統的倫理道德觀念來解決商事問題[1],忽視對雙方主體的契約責任拷問,從而造成了目前商業保險領域濫訴不斷,保險的經濟社會價值長期得不到認同,保險市場規模無法與市場經濟發展同步的不利局面。

 

(二)商事審判理念缺失的表現[2]

 

1、保險合同被忽略,保險公司合同權利屢受侵犯

 

保險合同是保險人和被保險人建立保險權利義務的基礎。保險合同除有合同的一般屬性外還有其自身的特點,而在司法實踐中,保險合同的一些特有屬性被隨意曲解或忽視,造成了司法實踐的混亂,也使保險公司陷入訴訟困境。主要表現在:

 

第一、保險條款被任意曲解抑或是視而不見

 

保險條款是保險合同的重要組成部分。保險合同中的保險條款往往是以保險公司提供的格式條款的形式出現的,因此一旦發生保險糾紛保險條款的效力往往不會被法院所認可。這使得在大部分訴訟案件中,保險合同成為一紙空文,不僅保險公司對于保險條款的嚴肅性產生了質疑,許多員工已經不知道如何向客戶解釋保險條款,普通的保戶也對保險合同產生極大的質疑與歧視。

 

事實上保險合同作為民事合同的一種,本身也是受《合同法》的調整的。合同法關于格式條款的規定,當然適用于保險合同的條款。我國《合同法》第40條對格式條款的無效情形作了明確的規定,因此,作為保險合同重要組成部分的格式條款,只要沒有違法合同法的有關禁止性規定,其效力就應當予以肯定。但是在審判實踐中,法官幾乎不去審查保險條款尤其是免責條款的效力,而直接予以否定,從而損害了保險公司正當的合同權益。

 

第二、有利于被保險人原則被濫用

 

在我們的民事法律體系中,關于格式合同的非起草方的利益的保護是極受強調與關注的。原則上,格式合同如果有歧義,都應該按照有利于非起草方的原則處理。在保險糾紛中,有利于被保險人原則在審判中被大量引用,因此出現了大量涉及到免責條款被否定的判例。由于合同條款被大量否定,使被保險人從保單獲益的期望值大增,在這種形勢下,保險公司雖然在拒賠時都非常謹慎,但是拒賠后被提起訴訟的幾率仍然很大,而且敗訴的幾率也極高。這一方面對于被保險人起到了很大的激勵作用,另一方面也使保險公司在訴訟方面的壓力增大。保險理賠訴訟的激增亦成為自然結果。

 

2、最大誠信原則成為對保險人的單方要求

 

最大誠信原則作為保險合同訂立的基礎,應該是保險雙方必須共同遵守的原則。但是在審判實踐中,我們經常可以見到由于保險公司未對保險條款進行充分說明,保單上對于免責條款沒有醒目標志等而敗訴的案例,卻很少見到被保險人因為沒有對保險標的進行充分說明而敗訴的案例。筆者認為,審判實踐中的這一做法已經無法適應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保險市場發展的趨勢。

 

一方面,保險市場經過多年的發展,保險市場業已擺脫了發展的初始階段,保險這一事物的基本特征早已為市場主體所知曉。尤其是對于某些專業的企業投保人來講,保險合同簽訂和履行中應當享有的權利和需要承擔的義務,早已不是什么高深的知識。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還一味的以”保險條款的專業性和復雜性”,來平衡保險人與被保險人之間的實力差距,有悖于保險業務發展的實際,不利于推動保險業務向更高的層次發展,也不利于保險社會經濟效用的進一步發揮。故而亟需審判機關及時審視保險市場發展規律,在轉變落后的審判理念的同時,推動保險市場的進一步發展。

 

另一方面,相對于投保人對保險條款的相對弱勢地位,保險公司在承保時,保險人又是處于弱勢地位的。因為保險公司對被保險人風險狀況的了解,完全依賴于被保險人對于標的所作的說明。如果被保險人不對保險標的的風險狀況進行如實的說明,保險人根本無法知曉和把握標的的風險水平。

 

被保險人的誠信義務在訴訟中罕有被追究的情形發生,而保險人的誠信義務在訴訟中卻被如此苛求。當司法審判的杠桿如此失衡時,要求公眾在與保險公司交涉時保持理智則是非常困難的,將大量普通的糾紛轉為訴訟,就會成為普通保戶的最佳選擇。值得慶幸的是,最新的立法中對保險合同雙方履行誠信告知義務的要求已經有所改觀,我們認為這也是保險業在社會發展中地位提升的現實表現。

 

 

 



[1]樊濤.我國商事審判制度的反思與重構[J].河北法學,2010年第2

[2]吳業男.我國保險公司的訴訟困境危機及救濟途徑[J].知識經濟,2010年第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