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8日,昆山市錦溪鎮北管涇村村委會辦公室,在法官李志輝主持調解下,一起民間借貸糾紛的雙方當事人順利達成協議,并當場履行完畢,糾紛得以妥善解決。“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自20084月與周市鎮試點“和諧鄉鎮、和諧社區”共建活動以來,昆山法院共開展活動5209次、排查矛盾1335起、化解糾紛1299件,將共建范圍從鄉鎮、社區擴展到行業協會、社會團體等,形成信息互通、矛盾聯排、糾紛聯調、管理聯抓格局,搭建了一個凝結各方合力、預防化解糾紛的平臺,走出了一條社會管理創新的新路徑。

 

“逼”出來的機制

 

將矛盾化解關口前移

 

隨著昆山經濟社會的快速轉型,各類社會矛盾糾紛不斷增多,絕大多數矛盾糾紛源于基層,而基層的社會管控能力跟不上社會的轉型速度。一些鄰里之間為雞毛蒜皮的小事也選擇“打官司”,既浪費了當事人大量時間和精力,也耗費了優質的司法資源。提起和諧共建的初衷,昆山法院院長許小瀾說:“這一現實問題‘逼’著我們找方法,要善于用減法,通過全社會的力量,分流一部分爭議不大、數額較小、法律關系簡單的矛盾糾紛,將化解的關口前移。”

 

320日下午,昆山法院花橋法庭的法官就通過提前介入,與當地的社區合力化解了一起涉及地鐵11號線花橋延長線工程的拆遷安置補償案件。當事人王某喜出望外地說:“本來我都準備打官司了,沒想到法官提前幫我解決了這一問題,節省了我很多時間和精力,真是太感謝了!”

 

其實,早在20084月,昆山法院就與周市鎮黨委結對開展“和諧鄉鎮、和諧社區”共建活動,在其所轄村、社區設立“和諧共建工作室”,選派聯系法官,定期到工作室接待來訪群眾,轄區內的矛盾糾紛在萌芽之初就能通過信息聯通網絡及時反饋到指導法官那里,通過雙方合力及時化解。和諧共建以來,成效初顯,周市鎮的案件呈現出“三多三少”的趨勢,即理性維權的多了,鬧訪的少了;尋求基層調解組織解決問題的多了,直接到法院訴訟的少了;有效調處的糾紛多了,久拖未決的糾紛少了。當年,群體性上訪事件達到了43%的降幅。法院受理的涉及周市鎮的各類案件也由共建前的775件下降至536件,降幅為30.9%

 

變被動司法為能動司法,和諧共建主動延伸審判職能,將矛盾糾紛發現在苗頭、控制在基層、化解在萌芽,最大可能地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區),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同時可通過研判,提前制定預防矛盾糾紛發生的應對機制,有利于預防矛盾糾紛的重復發生。隨后,昆山法院在全市積極組織開展法官“進社區,進鄉鎮”,積極協調各部門、各行業和各方面力量,形成糾紛化解的合力,在第一時間、第一地點、低成本、高效率地化解了大量矛盾糾紛,有效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

 

“拽”著法官下基層

 

和諧共建接地氣

 

曾經有人質疑,法院案多人少,還要把法官及審判資源投入到和諧共建活動中去,是不是舍本逐末?四年多過去了,機器轟鳴的車間里,曲折延伸的鄉間小道上,人聲鼎沸的鬧市街頭……都留下了法官深深的足跡,時間給出了最好的證明。“和諧共建給我們分了‘責任田’,‘拽’著我們下基層。作為法官,通過蹲點基層,我們了解掌握很多實際情況,增強了與老百姓打交道的能力,更接地氣兒了,比單純‘坐堂辦案’效果好。”周市法庭的法官張雪蓮說。

 

在和諧共建的活動中,張雪蓮法官形成了自己的工作特色,始終堅持調解優先的原則,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在面對傳統的農村家庭、鄰里糾紛時,張雪蓮不厭其煩,打親情牌,喚起當事人記憶里美好的點點滴滴,緩和僵持的家庭關系、鄰里關系。作為某村的共建聯系員,張雪蓮法官發現該村有多起父子、母女反目、兄弟不和的糾紛,張法官通過與該村村委會、鎮司法所等聯系,圓滿化解了這些糾紛。在其中一起兄弟財產糾紛中,張雪蓮法官先后四次與雙方面對面談話,通過潤物細無聲的言行,使兄弟間冰釋前嫌,76歲高齡的哥哥騎電動車到法庭給張雪蓮送來了鮮花表達謝意。在和諧共建工作中積累的經驗也提升了張雪蓮的調解能力。去年,張法官共承辦17件析產、離婚等家庭、鄰里糾紛,其中16件均以調解、撤訴結案。“只有深入基層,才能了解到老百姓的需求,通過共建機制,一些矛盾糾紛不需要再進入訴訟渠道,減少了法院的訴訟壓力,節約了司法資源,讓社會秩序更加和諧穩定。”張雪蓮說。“和諧共建平臺成為法院創新社會管理的平臺,依托這個平臺,法院通過法官直接介入最基層的社會管理,讓他們下基層,接地氣,為一些涉法涉民生的事件提前‘把脈’,把法律價值導向直接輸送到社會最末端,為整個社會機體的健康運行對癥下藥。”經過四年多的實踐,許小瀾院長深有體會地說:“在傳播法律精神的同時,我們的法官更善于做群眾工作了,司法能力明顯提升,和諧共建取得了一舉多得的效果。”

 

成效1+12

 

打造司法服務品牌

 

2012412日,和諧共建經過昆山法院的積極推動,正式納入昆山市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工作體系,由昆山市委政法委牽頭各政法部門共同實施。昆山法院在和諧共建活動上又作出了新的探索,將其打造成昆山法院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司法服務品牌。

 

今年年初,民一庭崇海燕法官接到共建聯系點玉山鎮馬莊村的電話,稱村中有一起分家析產糾紛。經過廣泛調查,崇法官了解到該房屋權屬已歷經離婚、析產、確權三次訴訟,現在,祖孫三代為了三套拆遷安置房主張分家析產。經過近四個小時耐心調解、析理、釋法、計算,一家三代五口人終于達成調解協議。四天后,崇法官與當事人一起到房產公司,現場辦理錢款交接,祖孫三代歡喜領取拆遷安置房鑰匙,各得其所,多年積怨得以化解。

 

像這樣的例子舉不勝舉,2008年,共建地區周市鎮涉訴案件 536件,同比下降 30.9%2009年,五個共建地區涉訴案件3375件,同比下降10.8%2010年,五個共建地區的涉訴案件1872件,同比下降44.53%2011年,全院勞資、道賠、物業案件受理數同比下降30.56%17.36%239%,毋庸置疑,這些成績的取得,都是與和諧共建活動是分不開的。和諧共建,作為平安昆山、法治昆山建設的重要載體,已經從最初在周市鎮試點,發展到共建區域輻射全市五個區鎮、125個行政村及社區,再到將10項深化共建舉措與責任分解到各部門、落實全天候的服務承諾,昆山法院不斷拓展工作空間,和諧共建品牌產生了良好的社會反響,先后在蘇州市、江蘇省法院系統全面推廣。

 

今年,昆山法院圍繞“三個載體、三個抓手、三個平臺”的基本路徑,出臺了進一步深化和諧共建活動的實施意見,努力實現法院與其他部門合力化解矛盾糾紛無障礙,人民群眾尋求司法服務近距離,最大限度解決爭議零成本。

 

現在,昆山法院主動將和諧共建向服務外向型、創新型經濟發展大局延伸。繼分別與昆山臺協會玉山分會、張浦分會和巴城分會建立“和諧共建聯系點”后,又與張浦鎮N維空間產業園和周莊鎮文化創意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分別簽署和諧共建協議,并設立相應“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站”,有效提升了昆山特色產業園知識產權保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