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鄭州的季先生最近因股票交易發生糾紛,通過互聯網就在江蘇省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立了案。足不出戶就可立案,這讓他很新奇也很感慨。

  緊緊圍繞“群眾需求,方便使用”的目標,南京法院精心打造網上訴訟服務中心,許多網民評論:簡單、便捷、實惠。服務接地氣,自然網上有人氣。升級版的訴訟服務中心運行四個月來,線上訪問量近20萬人次,辦理網上立案、網上送達、判后答疑等千余件。

  網上訴訟服務中心搭建了司法與群眾聯系的新載體,拓展了司法服務民眾的渠道。省高級法院向全省法院推廣“南京模式”。

  “兩便”原則  改版升級的導向

  “讓群眾訴訟簡單便捷。”如果說多年前,這句話在人們頭腦中更多意味著方向和期盼,那么現在,南京法院網上訴訟服務中心帶來的成效切實可見。

  這一路走來,是南京法院司法為民的探索與擔當。

  立案難,遞交材料難,約見法官更是困難。一些案件當事人曾有抱怨。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南京中院專題開展調研,尋找解決立案難的“二維碼”。一個基本事實讓院領導深入思考,在移動互聯網時代,網民大量增加的情況下,如何順應群眾“深度觸網”的生活方式,借網生力?他們審時度勢,經過半年多的努力,2013年6月,將現實版的訴訟服務中心“搬”到互聯網上,實現“線下”與“線上”的“轉身”。

  脫胎于現實版的訴訟服務中心畢竟是個“新生兒”,服務功能還不夠配套,有些甚至還存在缺陷。如果只有領導的重視,沒有群眾和法官的精心呵護,網上訴訟服務中心的“生命之樹”就不會常青。

  結構決定功能。他們集思廣益,精心設計,讓服務功能鑲入網絡應用中。

  以群眾需求為導向。針對群眾對訴訟知識的渴望,設立社會公眾服務區,進行訴訟知識和法律基礎知識的指導,當不見面的老師;設立當事人服務區,進行網上立案、網上在線材料轉處等,滿足群眾便捷、有效、低成本的需求。

  讓被服務者與服務者“共進”。法官是網絡訴訟服務中心應用的另一個主體,如果只有訴訟方“一頭熱”,網絡應用熱度就不會持續。他們將這個“辯證法”融入網絡功能設計中,設立法官服務區,讓法官主動投入網絡應用中。

  網絡訴訟服務中心的生命在實用。他們優化結構,做繁瑣程序的減法,內容適用的加法,將原先的29個功能模塊減少至16個,并劃分設立為社會公眾區、當事人服務區、法官服務區三大平臺,使使用者一目了然,清晰可見;增強互動功能,增加了網上在線服務,強化網上法官與群眾的互動交流,保證服務的及時性。

  升級版的網上訴訟服務中心一上線,立即引來網民和法官的大量點“贊”。

  簡單好用 群眾訴訟添幫手

  市民王先生在南京中院打房產糾紛官司,可開庭一個多月了還沒有結果,焦急等待中的他用法官教的方法,輸入案件代碼和密碼,進入網上訴訟服務中心案件查詢系統,清楚可見案件狀態:合議庭已合議,因案情復雜等待向審委會匯報。

  從立案、審理到執行,共顯示15個流程節點,案件當事人可隨時掌握案件進展情況。

  王先生調侃:公開來得是這樣簡單。

  簡單好用這是設計者的追求,而這一追求已被許多網民和法官切身感受。網上立案,案件當事人只需一臺電腦,加上一臺掃描儀或者能夠拍照的智能手機,就可完成一切立案工作。網上約見法官,只要當事人網上發出邀請,網上訴訟服務可適時進行“外網”與“內網”的在線轉換傳輸,網上預約的信件被直接推送到法官個人的電腦終端,被預約的法官在收到相關信息后,通過網上在線功能,及時將處理結果告知預約申請人。

  不僅好用,而且有效。以網上送達為例,登陸進入法官工作區平臺,找到送達功能模塊,該模塊可實現法院在審案件受理、應訴、出庭、傳票、繳費和其他類通知類文書的網上送達。法官通過審判管理系統將通知類文書上傳送達功能模塊,負責文書電子蓋章部門,蓋好章后回傳到文書送達功能模塊,再由案件當事人自主閱讀下載和打印保存,送達即完成。為保證網上在線送達的完成,他們在功能設計上輔助四個階段的信息自動提示:完成電子蓋章上傳后,系統將同步以電腦系統信息方式提示案件承辦法官;文書上傳至送達功能模塊,系統以手機短信方式提示案件當事人查閱信息;當事人在閱讀相關文書后,系統會以電腦信息方式自動提示案件承辦法官打印送達回證;承辦法官在打印送達回證的同時,系統自動以手機短信方式回復案件當事人送達程序完成。

  秦淮法院民四庭庭長尹春非常感慨,送達一直是法官審判中的煩心事,許多情況下,由于被送達方居無定所或在流動打工,送達十分困難,現在有了網上送達,法官可從繁瑣的工作中解放出來,集中精力辦案件。

  最歡迎的是廣大律師。在不久前南京法官協會召開的律師座談會上,30多名與會律師齊聲點“贊”。

  簡便易行自然效率高。有專家簡單算過二筆賬,一筆是法官的“送達賬”:一起案件從受理到審結,各種通知類文書送達至少8次以上,每起按郵費20元計算,一起案件送達費用至少要花掉160元,全市法院一年按10萬件案件計算,全年可節省費用1600萬元;時間成本從平均時間7天,減少為2至3小時。另一筆是案件當事人“立案賬”,按每起案件涉案2人,每人交通費用100元來計算,十萬件案件可節省2000萬元,節省的時間可想而知。

  制度保障 只為網上有人氣

  有了訴訟服務中心平臺,如何使其作用發揮最大化?南京中院的回答是:靠制度來保證。

  社會公眾區平臺是群眾學習了解訴訟知識的“園地”,這里不僅有訴訟實用的“十萬個為什么”,更有適時鍵對鍵的互動交流。有個市民涉建筑工程糾紛,他覺得訴訟指南上的知識不解渴,經過在線與法官零距離的交流,他滿意離去。為維護好這塊“園地”,他們建立全天候網上訴訟服務團隊,全市兩級法院業務骨干均是網絡服務隊伍成員,除此之外,他們還設立網上立案專員,專事網上立案審查;聘請了200名法律專業在校生、社區黨員代表、調解能手擔任志愿者,普及法律知識,指導訴訟活動。

  網上立案、網上約見法官等,從理論上講效率提高了,可如果法官工作忙顧不過來或拖沓不認真辦理怎么辦?對此,他們從技術和制度上進行了設計把關。對網民提交的服務事項,規定了辦理的限期,超期一日的,審判管理系統即自動發信息提醒,超期三日將亮紅燈警示,超期七日將以專報形式報送兩級法院分管領導、審判管理辦公室和干部人事處,作為考核法官業績和評先評優的依據。與此同時,網絡管理辦公室還通過在線平臺收集網民意見和建議,在規定的時間內逐一回復當事人。

  制度作用的最大化在于配套。他們一方面建立健全在線訴訟服務協調管理機制,網絡管理辦公室每月以文字和圖表形式,就當月網上訴訟服務效率、服務質量、工作管理等情況向全市法院的主要領導和部門進行通報,同時協調解決全市法院在該項工作中出現的問題和急需處理事項,確保工作順利進行。另一方面,制定獎勵措施,鼓勵和調動法官自覺服務網民的積極性。

  南京法院的網上訴訟服務中心,從“寫劇本、搞排練、拉大幕、演全劇、唱好重頭戲”,每一篇章都體現了司法為民的用心。這是前來考察學習的全國30多家法院形象的稱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