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以其龐大的河湖水系和獨特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孕育著燦爛的長江文明。長江在蘇皖交界處的和尚港流入江蘇,橫貫江蘇東西433千米,南北支流眾多,水網稠密。南北朝詩人謝曾以“逶迤帶綠水,迢遞起朱樓”來形容這里的秀麗風光和“魚米之鄉”的盛況。在長江的灌溉下,江蘇的生物物種也極為豐富,數量多達4588種,其中珍稀瀕危物種就有165種。

江蘇法院秉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理念,以解決突出問題為導向,以保障法律統一正確實施、實現生態環境系統保護和整體保護為目標,逐步建立了以“三審合一”集中審判為特征,以南京環境資源法庭為核心、9個生態功能區環境資源法庭為依托,覆蓋高級、中級、基層三級法院相對獨立的環境資源審判體系。環境資源審判“9+1”機制已成為江蘇法院推進司法改革的響亮品牌。

維護長江流域生態安全,推進長江流域綠色、可持續、高質量發展,事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全局,事關中華民族和子孫后代的長遠利益,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近年來,江蘇法院積極發揮審判職能,首創環境資源審判“9+1”機制,潛心打造生態環境損害司法修復基地,“見縫插針”普法,為維護轄區長江段生態安全和生物多樣性,作出了扎實貢獻。

2020年12月下旬,記者趕赴南京,實地采訪法院干警們守護長江的一線故事。

轉變審判理念 “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

就在記者到達南京的前不久,南京環境資源法庭剛剛公開開庭審理并宣判了一起特殊的案件,因為這是中國法院第1000萬場庭審直播案件——檢察機關訴王玉林生態破壞民事公益訴訟案。

1.jpg

2015年至2018年期間,被告在未取得采礦許可證的情況下,先后在南京老山林場等地通過非法采礦獲得泥灰巖、泥頁巖等合計十余萬噸。事后,被告已充分認識到自身錯誤,愿意積極賠償相關損失。但在損失的計算范圍和計算方法上,被告提出了一點異議。

 “鳥類是可以傳播種子的,它的糞便可以改良土壤。這里的土地被破壞了,那原本棲息在這里的鳥就不得不離開,甚至可能再也不會回來,也就對這塊土地造成了系統性的損傷。”該案承辦法官劉尚雷解釋道。

“以前對這樣的案件,我們認為你破壞了多少山體,就得賠償多少的礦產資源損失。但在本案中,我們發現,被告開山采石的行為不僅破壞了山體,也破壞了林草,進而影響到了動物的棲息地。考慮到對山水林田湖草的一體保護和系統保護,法庭不僅讓被告承擔了山體修復的責任,還讓被告承擔了動物棲息地損失的責任。”南京環境資源法庭庭長、本案審判長陳迎介紹。

讓法官們的司法理念發生了變化的,正是江蘇環境資源審判“9+1”機制改革。

3.jpg

2019年6月28日,以南京環境資源法庭的揭牌為起點,江蘇環境資源審判“9+1”機制正式運行。江蘇法院在全省范圍內以生態功能區為單位設立了9個生態功能區環境資源法庭,打破傳統行政區劃,實現全省范圍內以水系流域、生態區域為基礎的新型環境資源審判體制。這不僅有效解決了環境司法的主客場效應,還克服以往環境資源司法中生態保護碎片化現象。例如,設在江陰市法院的長江流域環境資源第一法庭,集中管轄江蘇長江南岸的無錫、常州、蘇州、鎮江范圍內18個縣(市、區)的環境資源案件。

改革之路并非一帆風順。“9+1”機制讓9個法庭包攬了原先100多個基層法院對環境資源案件的管轄權,變“13”為“1”,把13個中級人民法院對環境資源案件的管轄權集中到南京環境資源法庭。?下承擔環資案件審判任務的專門審判機構也從45個縮減至11個,新舊審判體系在銜接過程中出現了機構編制、人員配備、執法協調等多方面的問題。

但江蘇法院頂住了重重壓力。“9+1”機制運行以來,江蘇法院不斷強化審判專業化水平,實現了對生態環境的系統保護和整體保護,破解了司法地方化難題,營造了公平競爭的營商環境。

建立修復基地 形成保護合力

新濟洲島位于長江江蘇段的最上游,受到洪災的困擾,2001年,島上4000名原住民在政府的幫助下進行了生態移民。此后,這里便成了一座無人島。

4.jpg

休養生息十幾年后,2016年8月,南京長江新濟洲國家濕地公園正式掛牌成立。4年后,2020年5月,這里又新添了一塊刻有“南京環境資源審判長江新濟洲研究修復基地”幾個大字的巨型石刻。

記者乘坐搖搖擺擺的渡輪踏上了這座神秘的島嶼。波光粼粼的江水從島的兩側將其擁入懷中,抬頭就能看見一望無際清澈的藍天,低頭則是大片大片繁茂的蘆葦,鳥兒們在這兒可以盡情尋找自己偏愛的棲息地。

 “2017年的時候,南京舉辦了一個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國際研討會,當時我們新濟洲就是其中一個觀摩點。來自全球好多國家的大法官都夸了我們新濟洲的生態建設。2018年,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就和我們簽訂了協議。”新濟洲公園的負責人員回想起過往,表情顯得十分自豪,“2020年5月,我們這個修復基地的啟動儀式正式舉行,一期總面積有838畝,栽植了6000多株喬木,還有3萬多平方米的灌木和各種各樣的水面植物。”

離開新濟洲島時已近黃昏,晚霞溫柔地映在江面上,島上工作人員養的兩只斑點狗端坐在碼頭,像是這座美麗島嶼的堅定守護者。“它們對島可熟悉了,夏天還會去江里游泳。”工作人員熱情地向我們發出邀請,“明年春暖花開的時候你們再來新濟洲,景色更美。”

據了解,包括新濟洲在內,江蘇法院在全省范圍內共配套建立了20多個生態環境損害司法修復基地。

2020年10月,南京市玄武區人民法院與鐘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局簽訂《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框架協議》,成立了紫金山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在紫金山燕雀湖,四只正在岸上棲息的白天鵝引起了記者的注意。見到記者,三只白天鵝轉身下水嬉戲,只留下一只脖頸上的灰羽毛都未蛻凈的幼年天鵝,傻傻地站在原地與人對視。遠處,同一片湖水中,四只“原住民”黑天鵝對我們的來訪就顯得有些警惕,轉身選擇躲進了隱蔽處。

據玄武區法院副院長高偉介紹,紫金山本來就有四只黑天鵝,協議簽訂后,又向燕雀湖放養了四只白天鵝:“白天鵝是老百姓都很喜歡的動物,也是國家保護動物,我們為白天鵝提供了一個棲息地,有利于它的生存成長,同時也豐富了紫金山的生物多樣性。燕雀湖是紫金山的核心區域,黑白天鵝相映成趣,如今已經成了南京市民的‘打卡點’之一。”

開展普法教育 增強群眾法律意識

在前往紫金山展開采訪的路上,記者發現,同行的兩位南京環境資源法庭干警在厚實的羽絨服下還穿著筆挺的制服,手里拎著大紙袋,打開一看,是一沓“9+1”機制的宣傳手冊。

 “我們平時工作很忙,只能‘見縫插針’地做普法工作,群眾們關心的環保問題就是我們宣傳的主要內容。”法官助理汪云笑笑說。當我們偶遇前來參觀紫金山生態環境司法保護基地的游客時,兩位干警立刻熱情地迎上去,為他們發放宣傳冊,向他們介紹“9+1”機制的運作,替他們答疑解惑。

生態環境損害司法修復基地也發揮著法律宣傳的作用。“江蘇法院在辦案之余,與各地政府協同共建各類生態修復基地,例如連云港海洋牧場、駱馬湖二灣生態修復基地等,不僅給案件罰沒的生態修復基金使用提供了有效路徑,為勞務代償、異地補綠提供平臺,基地對外開放后還能結合法治宣傳,讓更多人親身參與到生態修復的司法保護中來。”江蘇高院一級巡視員劉亞平介紹,“未來,我們將更好地發揮司法修復基地的多元作用,充分履行環境司法職能,助推生態環境治理系統體系化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5.jpg

新濟洲島在省內20多家生態環境損害司法修復基地中屬于規模較大、效果較好的典范,江蘇高院將以新濟洲島的修復基地為模板,發揮其示范點作用,在強化已有的司法修復基地建設工作的同時,進一步擴展建設更多的司法修復基地,讓司法修復基地的普法作用覆蓋到更多的地區和群眾。

對于今后的環境資源審判工作,江蘇法院也有著明確的規劃。2020年10月13日,江蘇高院召開全省法院環境資源審判“9+1”機制改革推進會,對“9+1”機制改革取得的成效作了回顧總結,梳理分析了實踐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接下來,江蘇法院將不斷完善“9+1”機制的設置和運行系統的規范發展,發揮信息化技術在環境資源審判工作中的作用,并與公安、檢察和行政執法機關構建更為密切的聯動關系。江蘇法院還擬建起更完善系統的專家名錄,為法官提供專業知識支持,提升環境資源案件審判的專業化水平。

 “微笑天使”長江江豚在清澈的江面上乘風戲水,灰喜鵲、山斑鳩、黑耳鳶、小白鷺等鳥兒翱翔在廣闊的天地中,黑白天鵝悠閑地在燕雀湖中捕食……江蘇法院將繼續堅定地為守護動物們安心舒適的生存環境而不斷奮斗。

記者手記

生態興則文明興

古人云:“上有天堂,下有蘇杭。”這句話將江南美景比作人間天堂,是對這片魚米之鄉的極高贊美。

然而,2007年,長江流域的太湖藍藻污染事件給了江蘇的環境保護工作一記重擊,網絡惡評不斷,居民人心惶惶。這一次污染,狠狠地敲響了江蘇的生態警鐘。

以藍藻事件為轉折點,江蘇法院踏上了環境資源審判改革的道路,以司法手段護衛青山綠水。十多年的時間里,江蘇法院環境資源審判工作經歷了三輪改革,收獲頗豐,成效顯著。如今站上長江畔的江豚觀測點,放眼望去是澄澈的江水,迎面拂來清新的江風,還有幾種記者未曾見過的鳥類在風中盤旋。

汪云告訴記者,她每天工作時,也常常能看見好多鳥兒停在窗外,像是陪伴她工作,讓人心情愉悅不少。聯想到南京環境資源法庭走廊墻面上貼著的“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記者想,這或許就是動物們在用自己的方式感謝守護它們的法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