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如東法院執行局組織對被執行人A紡織公司名下的房屋、土地司法拍賣。該資產拍出583萬元的高價,最大程度上地維護了申請人的合法權益。

 

A紡織公司因經營所需向如東農商行借款,并發生訴爭,經法院調解書確認,A公司應償還如東農商行欠款620萬元。因該公司逾期未予清償,該公司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如東法院執行局在接到案件之后,立即對該案組織“四查”,查得其名下有房屋、土地的登記信息。20131月,我院委托評估機構對上述資產予以評估,評估報告確認上述資產市場價值為664萬元。同年5月份我院將資產委托拍賣公司拍賣,拍賣底價為664萬元,第一次流拍。6月份,我院將上述資產折價532萬元再次委托拍賣,依然無人問津。7月份,上述資產再折價為438萬元,第三次流拍。之后,拍賣公司出具報告指出,三次流拍主要因為評估價過高,且資產位置偏僻,廠房老舊,利用價值不大。同年9月份,我院將上述資產進行變賣,并將變賣信息公布在《揚子晚報》之上,逾期仍無人報名參與。

 

案涉資產經過查封、評估、拍賣、變賣的處理,仍然沒有頭緒。申請人的權益得不到維護,被執行人也不能進場施工,工人工資無法發出,房屋、土地就閑置在那里,一天一天地貶值,承辦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頭。

 

2013年年底,江蘇省高院發文指示,省內各級法院要盡快落實網絡拍賣的準備工作,利用淘寶網的平臺,開展司法拍賣。接到發文之后,我院立即開展了網絡拍賣的業務培訓,制定了網拍的操作流程,并安排專人負責。2014年年初,我院已經基本完成了司法網絡拍賣的準備工作。

 

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之下,本案原先已經走進死胡同,現在仿佛又看到了一線曙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承辦人將該案再次移交司法網拍,拍賣價為438萬元。誰知,一天之內,共有十余人來電咨詢,其中五人報名參加了網拍。拍賣當天,自上午9時開始,各競買人如旗鼓相當的拳手,你來我往、互不相讓,共競價達181次,并有14次延時,好似一場別開生面的擂臺賽。最后,12時許,由南通一位胡姓老板以583萬元的價格購得上述資產。一周之后,買受人已經將上述款項全數匯至法院賬戶。現法院已經出具裁定,將上述資產過戶至買受人名下。

 

本來以為是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燙手山芋,誰知現在卻成為了你爭我奪的香饃饃,這樣的結果,實在讓人始料不及。這也讓自嘲“一案老三年”的承辦人樂開了花。后經了解,南通胡姓老板也是從事紡織生意,由于拆遷,急需找到新的廠房,于是在看到法院的拍賣公告后,遂不假思索報名。胡姓老板對上述資產志在必得,并表示即使再加價,其仍然要買。由此可見,583萬元,對于上述資產確實是物有所值。

 

為何這樣優質的資產,先前拍賣、變賣時卻屢屢碰壁?我認為原因在于現在報紙、電視的受眾越來越少,想買的人看不到,看到的人不想買。而在網絡時代,借助淘寶網的平臺,法院發布的拍賣公告,看到的人更多,受眾更廣,而且免去了繳納傭金的成本,競買人只要坐在家中點擊鼠標就能參與到競拍的過程。通過網絡,網友們可以隨意點擊查看拍賣的進程,整個過程公開、透明,沒有弄虛作假的可能。從這個個案,我們可以看出網絡拍賣相比于之前拍賣公司的拍賣,有其優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