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以來,無錫南長法院因辭職、調職、退休等原因離開的一線法官有7人,其中不乏資深法官。一線法官隊伍青黃不接怎么辦?為打破人少案多矛盾失衡的瓶頸,該院多年來潛心栽培年輕干警,在敲打錘煉的同時,也為他們成才提供更大的舞臺,走出了一條培養年輕法官“獨挑大梁”的速成之路。據統計,20141-6月,該院21名青年法官(35周歲以下)審結案件1545件,占全院案件審結率48.6%

 

南法講壇:沉心思考受益匪淺

 

“遇到疑難案件,要分析是違法層面還是責任層面出了問題,特別是年輕法官,不要輕易講大道理,要學會思考。”在南長法院舉辦的第七期“南法講壇”上,清華大學教授張明楷以“犯罪構成理論”為題進行授課,對傳統四要件理論提出質疑,主張犯罪的核心是違法和有責。很多青年法官就是跟著張教授的刑法學教程走進刑法殿堂,而這次的近距離聆聽,讓他們忘掉辦案的瑣碎,沉心思考刑法的原本。

 

“傳統四要件理論的灌輸,使我在司法實踐中,形成了從主觀到客觀的思維模式,對許多案件的評判首先探究行為人的主觀心態。這種認定犯罪的套路,對于一般刑事案件而言,也能應付,但面對復雜案件,傳統解釋顯然力不從心。”刑庭初任法官潘佳真切地說,張教授的講座給了他反思,雖然法院對案件把關嚴格,一般案件在庭務會上討論,復雜疑難案件可以提交審委會討論,但只在前輩們的經驗里翻滾,少了自己內心的思考,成長就會變得緩慢。

 

現如今,要擠出點安靜的時間確實不易,工作時間用來開庭和調解,晚上和休息日用來寫判決書,即使有些空余時間,也很難放下心頭的繁瑣,沉心書本和研究。正因如此,思考顯得尤為可貴。但這次授課中,張教授的一句話卻烙在了很多青年法官的心上。“年輕人要謙虛好學,每時每刻獲取新的東西,哪怕你不同意別人的主張。不要老是守著陳舊的東西,要多看‘不是你心里話’的書。”

 

2012年以來,該院定期邀請黨校干部、大學教授、業務專家等優秀人才做客“南法講壇”,為青年干警成才提供了堅實的攀爬階梯。據統計,2013年,該院青年法官共發表省級以上調研文章17篇,撰寫的5篇案例被《中國法院年度案例》刊載,是學術研究收獲頗豐的一年。

 

以老帶新:經驗傳承事半功倍

 

“每位法官承辦案件壓力都很大,但如何做到忙中不亂?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細節往往決定成敗。”在揚名法庭會議室,在一線辦案20多年的張國元法官,正給法庭里的幾名青年干警上著課,這次講課的主題是《良好審判習慣的養成》。他圍繞著法官與書記員的相互配合,介紹了多種良好的審判習慣,分享了自身多年來的辦案心得。青年干警個個聽得有味,齊刷刷低頭做著筆記。

 

揚名法庭是該院在揚名街道的派出法庭,處于城郊結合區域。這里的案件稀奇古怪,當事人的訴訟能力偏低,最考驗法官的綜合能力素養。目前,該法庭包括庭長在內總共有6名辦案法官,其中35歲以下的青年法官占了一半。從結案量來看,這些年輕法官辦案卻也不輸老法官。以201416月為例,法庭共審結案件547件,青年法官審結案件328件,足足占了一半有余。

 

揚名法庭庭長湯然說,“年輕法官身上有著無法忽視的閃光點,精力旺盛、頭腦靈活、理論扎實,但同時經驗和技巧不足。法庭需要為他們提供平臺來補足弱項。厚積才能薄發。”而他口中所說的“平臺”,就是每周二的庭務會,會預留時間對青年法官進行相關培訓,如同類型案件的集中梳理、裁判文書的寫作指導、資深法官的庭審觀摩、青與藍的經驗交流會等等,所有的變化都在潛移默化中進行著。

 

放眼整個法院,每個庭室對青年法官培養都有其獨特的方式。民二庭在成立專門處理公司類、保險類、金融類案件的合議庭時,有意將副庭長和助審員放在同一個合議庭,讓年輕法官親身體驗資深法官的辦案方法和技巧。刑庭將法官助理與見習法官制度相結合,以師徒制培養初任年輕法官,讓年輕法官既自己獨立承辦簡易案件,又同時擔任一些復雜案件的法官助理。“以學習指導審判,從審判積累經驗。”刑庭庭長沈小峰說,不論采用何種方式方法,理論和實踐總是需要相互結合而行。

 

深入群眾:扎根基層站穩腳跟

 

“青年干警要走到群眾中去,群眾是一面映出你優缺點的鏡子,也是一塊砥礪你成才的試金石。找到屬于自己的群眾工作方法,并運用它去解決群眾矛盾,你才能做好一名基層法官。”這是院長陳靖宇經常對青年干警說的話。

 

下午130,在清揚二社區大會議室,社區工作人員正幫忙用會議桌搭起四方的臨時審判桌,不久之后這里會有一場相鄰權的庭審。145時,一些旁聽的業主陸續走進“法庭”,街道司法所及社區調解員也已入座。此時,審判長鮑鈺鳴正跟書記員交代著庭審的注意事項,代理審判員邱園科在翻閱著材料。

 

2點整,庭審正式開始。原被告雙方是鄰居,糾紛的起因源于王某未經同意在公共通道上安裝入戶門,而鄰居過某認為該行為侵犯了他的合法權益。庭上,雙方爭論激烈,互不相讓。但最終,在法官的釋法闡理及調解員的有力勸說下,兩位鄰居放下芥蒂,牽手言和。

 

這次開庭的兩名法官都是35周歲以下的青年法官,他們在法院“走基層”的號召下,將這起鄰里糾紛搬進社區。一來是“巧借力”,促和氣;二來是“接地氣”,練膽識。

 

這只是青年法官走基層的一角,很多青年法官早已把走基層融化到辦案細節當中,針對各類型案件采取不同的走基層方式,盡最大可能還原案件事實真相,給當事人一個公正的結果。

 

由于缺乏資歷和磨煉,青年法官有時還會遇到“麻煩事”,被當事人“不當回事”。民二庭青年法官周優育在法官日志中寫道:“在那些經驗老到的企業主眼中,我無非是個身披法袍的黃毛丫頭,與能夠傾聽他們心愿、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神圣法官形象相去甚遠。”

 

在一起某科技公司訴某婚慶公司的租賃合同糾紛中,周優育調解時就遭遇了被告老板在電話中赤裸裸的輕視。“你個小丫頭懂什么?我早問過專業的人了,肯定不止那個價格!”這是她第一次被當事人不留情面斥責。但她沒有回擊,反而深吸一口氣,對被告老板說:“既然你不相信我和原告,那么我們就一起去調查這個屏幕的價格。”征得雙方同意后,隨機選取了市內近二十家專業制作、買賣、使用大屏幕的各類公司,和兩位老板一起對相同型號屏幕的原始價格和折舊價格進行市場調查。最終,調查結果遠低于被告老板的心理價位。

 

“穿上法袍、坐在審判臺上、敲著法槌,別想這樣就能成為一名法官。想要獲得當事人的信任,就需要走入他們的世界,以自己的努力解開他們心中的疑團,心服口服地接受法律的裁判。這是一條通往真正法官的道路。”周優育非常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