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州市高新區,地處貧富兩極:一方面有新建市級行政區產值上百上千億元的企業;一方面有年收入僅3萬元的轄區邊緣村落。高新區人民法院院長吳建國說,“兩極分化在這里十分突出,法院能否作為,特別是如何把群眾工作做到家,讓他們感受司法的溫暖,成了多年來法院工作的重點內容。”2007年,法院圍繞轄區企業和落后村鎮,量身訂制了便民司法“三機制”。有效的工作機制,讓今天的轄區企業和百姓,提及高新區法院就會伸出大拇指稱道:“貼心法院。”

  設立“導師制”服務創新企業

  創新企業知識產權遭遇盜版、“海歸”企業水土不服、本土中小企業面臨生存困境,如何為區域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大局服務?為此,高新區法院為企業設立了專業巡回法庭+行業協會聯動+司法建議=激勵創新的“導師制”。

  高新區法院運用“導師制”為企業化解了大量矛盾。近日,又成功調解了一起技術服務合同糾紛案:原告是位于動漫基地的一家計算機服務公司,被告是位于國家級創意產業園內的一家網絡工程公司。雙方簽訂了技術服務合同,約定被告為原告提供技術服務,幫助原告通過CMMI ML3咨詢認證(一種專業認證),原告為此支付10萬元人民幣。后因被告未對原告提供足夠的技術培訓服務,致使原告未通過相關認證而產生糾紛。此時,設立在創意產業基地的知識產權巡回法庭的法官第一時間趕赴現場,了解掌握了案件相關事實后,迅速與相關行政管理機關協調,并在第二天即召集雙方當事人在常州創意產業基地知識產權巡回法庭內開展訴訟調解工作。最終促成雙方達成和解,現場簽署調解協議,并在三日內自動履行了賠償義務。

  設立“巡審制”覆蓋各個鄉鎮

  常州高新區處于與鎮江、無錫三市交界、城鄉結合的地理位置,下轄3個街道、6個鄉鎮及1個工業園區43萬常住人口,工農、城鄉、貧富差異及地區矛盾糾紛逐年上升。為此,該院迅速出臺一系列文件,構建起便民審理點+巡回法官+訴調對接=司法便民的“巡審制”。精選32名業務較強、群眾工作經驗豐富的法官擔任各鄉鎮的巡回法官,每個鄉鎮派出2名以上法官,每月走訪,變當事人“上門訴訟”為巡回法官“就地化解”,到社區、村頭對自己的“包干區”為老百姓提供法律咨詢、就地立案,現場解決糾紛。

  6月的一天,某社區夫妻雙方因結婚當年沒有領證,生下孩子后卻鬧起了離婚。法官在巡回走訪時攬下了這樁“家務事”,經過幾個小時的耐心調解,夫妻雙方終于和好如初。截至目前,高新區法院已設立18個便民訴訟巡回審理點,在大大方便群眾訴訟的同時,也進一步完善了糾紛化解機制。近日,啟動的“巡審制”三天內就為工業園區內的一家企業解決了250余萬元的糾紛。原告某熱電公司向被告公司采購了閥門,因質量不過關引起買賣糾紛。按訴訟流程,應對該批閥門進行鑒定,但因原告公司已經安裝使用,停工鑒定將造成幾十萬元的損失。為最大限度地減輕訴累,巡回法官想當事人之所想,急當事人之所急,加班加點為雙方進行協調,最終達成調解協議。

  設立“扶助制”貼近貧困村莊

  貧困村不僅僅是指經濟上,還有思想觀念落后、法律意識淡薄。許多村沒有門牌號,法院發出的應訴通知往往投遞不到,法官送上門是常有的事兒。白天家里沒人,只能晚上加班再去送。有的當事人收到傳票置之不理,案件缺席審理,又給審執工作帶來困難。為此,該院轉變工作方式,用上門辦案+現場指導+以案說法=惠及百姓的“扶助制”方式宣傳法律,以案說法,轉變村民觀念,提升社會的法治風尚。

  閘北村的村民柴某于1997年承包了6畝多地后轉包給梁某建成魚塘。國家開始免征農業稅后,柴某想把魚塘收回自己經營,遂向法院訴訟。一段時間來,土地承包經營權糾紛頻頻發生,法官決定就地辦案。閘北村地處偏遠,開車來回就要兩個多小時,雙方又態度強硬不愿出庭。法官就找到原被告上門進行調解,先是說法理,再是說情理。往返6次進行調解,終于促成雙方達成協議。而旁聽的閘北村民也對此案件類型有了一個深刻的認識了解,同類案件在該村再未產生糾紛。

  牛郎村地處偏僻,村民靠種田為生,基本沒有副業。時值新北區萬頃良田建設工程實施,該院孟河法庭針對良田建設過程中出現的拆遷糾紛、析產糾紛等,采取訴前化解、給政府和拆遷工作人員上法制課、現場辦案等方式,配合當地政府將2000多人的拆遷安置工作在三個月內全部完成,訴前化解矛盾128起,起訴至法院的3起案件也全部以調解方式結案,無一上訪和惡性事件發生,將矛盾化解在了萌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