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加快,相當數量的農村居民轉變為城市居民。但是,應當看到,這種身份轉變很大程度上是被城鎮化的潮流推動的,而非經濟、文化等達到一定程度的自然蛻變。在這一社會轉型時期,城市化的村民不僅要面臨著生活環境、生活方式和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還要經歷更深層面的傳統秩序的變遷與重塑、不同利益的沖突與協調,許多新類型和疑難復雜的矛盾糾紛應運而生。如何使地處城鄉結合部的人民法庭的工作方式和節奏與農村的城市化進程相適應,真正發揮人民法庭化解基層一線矛盾糾紛的前沿陣地作用,以和諧的司法工作方式推進城鄉一體化建設,已成為人民法院亟需研究解決的課題。

  城市化進程加快

  法庭如何應對

  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人民法院開發區法庭司法轄區所在的徐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是國務院批準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位于徐州市東北部市郊城鄉結合地帶,成立于1992年,行政區劃范圍約15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約20萬人,包括大廟、大黃山兩個鄉鎮和金山橋等三個辦事處。

  “在開發區剛成立的時候,法庭轄區都是農田、村莊和小山包,居民也多是農民,轄區除了大廟鎮的幾家村鎮企業外,幾乎沒有什么企業,案件類型簡單,經濟糾紛也很少,婚姻家庭、民間借貸和土地承包類案件占據了全部收案數的80%以上,一年不超過300件。”開發區法庭庭長劉偉介紹。

  隨著開發區的迅速發展,法庭的工作環境發生了巨變。“現在的開發區法庭所在地,已經成為徐州市經濟最為活躍的地區。目前,全區共有各類企業4000多家,徐工集團、卡特彼勒、江蘇中能硅業、青島啤酒等國內外知名企業紛紛入駐。開發區工業區面積迅速擴張,農村的土地及居民工業化、城市化進程迅速加快,法庭受理案件數量猛增,年均在1500件以上。法庭工作除了要面對案多人少、涉訴信訪壓力大、執行難等普遍司法難題外,還存在著勞動爭議等群體性涉訴糾紛多、物業糾紛等新類型疑難復雜案件多、涉征地拆遷利益矛盾調處難度大等特殊困難。”曾獲得“市十佳法官”稱號的郭敏法官身處法庭感受很深。

  “開發區法庭要根據工作環境的變化,積極推進工作機制和工作方法改革,更好地發揮人民法庭作為基層司法服務窗口的作用,為開發區和諧快速發展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鼓樓區法院院長張文超在2011年初工作部署會議上明確提出法庭總體工作思路。

  “為了有效提升法庭服務開發區城鄉協調發展的效能,我們建立了司法工作室制度,在徐工集團、大廟鎮、區勞動仲裁委、京滬高鐵徐州站、區征遷辦等重點企業、中心鎮、大型居民小區和政府辦事處等機構建立了20個司法工作室。法官定期主動走進基層一線,及時將矛盾糾紛隱患化解在萌芽狀態。通過建立司法工作室,讓法官了解民情民意,讓群眾熟悉法律,了解法院和法官,提升了群眾對司法的滿意度。”張文超向記者介紹司法工作室的功能時如是說。

  重點村鎮司法工作室:

  基層人民群眾的“法治之家”

  在開發區大廟鎮綜治辦,有一個30平方米的辦公室,就是2010年5月正式成立的司法工作室。工作室除了提供法律咨詢、訴前調解、司法確認、立案審查等常規服務外,還兼作開發區法庭的固定巡回審判點,為法庭開展法律宣傳、信訪咨詢答疑、指導民調提供固定場所。開發區法庭在各鎮(辦事處)設置類似司法工作室5個。法官每周五在工作室辦公,平時由當地人民調解員值班,在工作室辦公場所外公告法官的聯系電話、司法服務內容和服務時間。在方便群眾的同時,司法工作室還依托法庭與全區6個派出所、5個司法所簽訂了“庭所共建”協議,與大廟鎮派出所、司法所建立了矛盾化解聯合化解工作機制,及時調處全鎮的各類矛盾糾紛,真正地讓農民群眾做到“大事不出鎮,小事不出村”。

  “開發區的案件80%以上都發生在基層,司法工作室的設立把糾紛化解關口前移,在方便群眾的同時,還將矛盾糾紛化解在第一時間和第一現場,避免了矛盾糾紛擴大化。”據劉偉庭長介紹,有事首選司法工作室解決,已經成為當地群眾的共識。

  勞動爭議司法工作室:

  勞資關系和諧的“穩定器”

  開發區企業發展迅速,但是并未建立起規范的用工管理制度,企業與員工間勞動爭議案件激增,該類案件占開發區法庭民事案件的近四成。法庭提出“走出去”對接、“主動性”對接的策略,在區人社局成立了勞動爭議司法工作室,巡回審理勞動爭議類案件。對于當事人不服勞動裁決的,可以請求司法工作室進行訴前調解,調解成功的,以民事裁定書的形式確認調解協議效力。當事人不愿調解的,司法工作室可當場辦理立案手續,省去當事人奔波到法庭咨詢、立案的繁瑣手續。司法工作室還注重加強與區勞動爭議仲裁委的銜接,當事人可以在仲裁程序中向司法工作室申請財產保全。

  對于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司法工作室堅持提前介入,樹立多方協力、調解先行的工作理念,充分挖掘訴調對接制度的潛力,2009年以來,全庭勞動爭議類案件調解成功率均達85%以上。在江蘇三鑫機械制造有限公司群體性勞動爭議案件中,三鑫公司被兼并,120名下崗職工情緒激動,聚眾圍堵車間。司法工作室在該集體糾紛尚在勞動仲裁程序處理時就提前介入,了解情況,摸清案情,進入訴訟后,堅持分頭做職工的調解工作,最終促使企業與120名職工達成了384萬元一攬子解決爭議方案,職工們及時領到了涉案款項。

  交通事故司法工作室:

  解決事故糾紛的“綠色通道”

  交通事故當事人如果不能及時達成賠償協議,交警就會扣押車輛。受害人要及時立案、保全,就要經常在法院和交警隊之間來回奔走。為了減少訴累,開發區法庭在交警隊設立了交通事故司法工作室,為當事人提供受理、立案、保全及審理“一站式”的司法服務。交通事故當事人可就近辦理立案及車輛保全手續,不僅加快了交通事故糾紛處理的速度和效率,還保障了當事人及時得到賠償。

  “原以為很麻煩的事情,沒想到只花了一上午就了結了。司法工作室真是方便了群眾!”記者在交警隊遇到剛拿到調解書的劉先生。

  原來不久前,劉先生駕車不慎將騎電動車的懷有身孕的王小姐撞傷,雙方就賠償問題一時無法達成一致意見。如果走訴訟程序,將會非常耗時耗力。雙方都沒想到,第二天司法工作室就通知調解,而且不收取費用,保險公司也派員參加處理保險理賠事宜。調解協議很快達成了,王小姐也順利拿到了賠償款。

  司法工作室還注重與交警隊配合聯動,對于當事人在交警主持下達成賠償協議的或自行達成賠償協議的,司法工作室可以應當事人要求予以審查確認,有效避免了當事人隨意反悔的現象,實現了司法調解與行政調解的無縫對接。2010年全區交通事故同比上升18%,進入法庭訴訟程序的卻同比下降了6個百分點。

  居民社區司法工作室:

  村民城市化的“推進器”

  開發區大型村民安置小區蟠桃花園社區共有小區工程9期,安置村民7萬人。住進樓房的村民往往還不能完全適應城市的生活模式,還以舊有的思維對待新型矛盾糾紛,尋求周圍鄰居、年長者或村委會解決。而村委會轉變為居委會后,往往對自身權威產生動搖或對矛盾的解決出現惰性,把本應解決在基層的矛盾糾紛直接推向法院。開發區法庭對2010年涉訴矛盾進行統計分析,至少30%左右的民事案件都是因瑣碎糾紛引起的,且存在基層組織處置不力的現象。

  結合全市法院推行的“和諧鄉鎮(社區)”共建活動,開發區法庭在蟠桃花園社區設置司法工作室,派駐1名法官和1名法官助理堅持每月至少有3天時間走訪基層社區,了解社情民意、宣傳法律知識,以群眾聽得懂的語言、看得見的過程開展活動,使司法更加貼近群眾。法官還向每個居民小區居民發送法官聯系卡,及時解答群眾的法律咨詢、化解糾紛請求,根據事情的輕重緩急,適時介入處理。法官定期到小區公開開庭審理案件,以現場審理、現場調解為主,通過直觀、通俗的方式還原事實真相。法官還注意吸納審判中的社情民意,通過法律知識及其他社會知識、經驗、風俗等講解釋明,促成當事人自動和解。如在處理東佳物業148件群體物業服務合同糾紛中,“上樓的村民”對物業公司定期收取物業費的做法很不理解。為此,社區法官耐心地向當事人解釋有關物業服務法律知識,結合物業公司對小區的垃圾清理、安保巡邏等實際工作向小區居民解釋其收費的依據,并引用外地法院的判例向其釋明法院可能判決的結果,經過多次法律宣講和釋明,終于促成該小區居民與物業公司達成和解協議。

  司法工作室還注重調動基層組織參與矛盾糾紛化解的積極性,有效整合行政機關、社會團體、行業協會和人民調解組織的資源。在各村、居委會選聘53名便民調解員,與78家企業建立了溝通聯系機制,初步建立起了法庭、調解工作站、便民調解員組成的“三位一體”矛盾糾紛排查化解網絡。現年63歲的大黃山鎮王可樂村村民趙啟君,就是司法工作室的“編外法官”,曾當過11年村支部書記的趙啟君,具有人民陪審員、特邀人民調解員、社區聯絡員三重身份。截至今年9月25日,像趙啟君一樣的調解員共調解成功各類糾紛415件,且大部分當場履行。

  根基穩則枝葉繁茂。開發區法庭的工作室如毛細血管一樣深入到基層生產生活一線,及時排查矛盾糾紛隱患,疏導社會運行的梗堵環節,為社會穩定和諧發展,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開發區法庭也連續兩年被徐州市委、市政府評為“全市百佳基層執法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