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江蘇網10月18日訊(記者米格)“做這樣的事情真沒良心啊”,“理肯定在原告那邊,人活著的時候你們不要房子,人死了沒有對證了你們來要房子了,我們看的很明白啊”……10月14日,在江蘇南通虹橋街道周末法庭休庭的當口,被告代理人被社區市民你一言我一語數落的很是郁悶。久經沙場的律師還是頭一次遭遇這陣勢,記者從她的表情里看出她很后悔來到這里為被告辯護,最終反勸被告進行調解。南通社區周末法庭這一審判形式贏得了當地百姓的交口稱贊。

  八十年代,電影院要放新片時,會在街道張貼電影海報和劇情劇照,吸引著一群一群的人仰頭觀看,在那個年代看電影在百姓的精神世界中占很大的位置。現如今,百姓更需要的是社會的進步和人際間的公平真理。張貼布告的形式又回到了虹橋街道,每周一次,依然吸引著成群的人,但是布告內容沒有圖畫,取而代之的是將在社區法庭審理的案件名稱、案情介紹、承辦法官等內容,每次開庭都有近百人參加旁聽。審判公開、透明,群眾以雪亮的眼睛是促進社會誠信體系建立的主流,昭示著法律所倡導的價值取向。

  虹橋街道三樓的會議廳每到周末便成了法庭,背景墻上高掛國徽,法官席右側立起一幅巨大的投影屏幕,用于顯示證據材料的影印文件,原、被告席分設左右,三席成品字形。聽眾席第一排是市民陪審員專座,坐在后面的市民旁聽都顯得很悠閑,打打毛衣,拉拉家常。一個庭開下來,既學習了法律知識,也沒落下手中活計。與法院的庭相比,這里不是太安靜,市民會根據審判的進行相互交流案情,這樣一個極賦生活畫面的庭,在法院又怎能看得到。

  10月14日下午,虹橋街道周末法庭又開庭了,審理的是于某訴被告王某的房屋產權案。

  原告與被告的丈夫龍某是同事,1996年兩人分別向公司提出申請要求解決住房困難。在公司的協調下,龍某將自己房改房出售給公司,得款后另住他處。公司將此房轉售給原告,房屋產權歸原告所有。1996年4月8日,在公司負責人的見證下,原告向龍某一次性支付15000元,龍某向原告出具了收條,并將房屋鑰匙及房屋所有權證交給原告,原告居住該房屋至今。由于當時受房改房有關政策規定的限制,未能及時辦理房屋產權過戶手續,后雖經原告多次催促,龍某總借故拖延。2010年11月,龍某去世后,被告謊稱上述房屋的產權證丟失,重新申領并同時變更了房屋所有權證在自己名下,又委托法律服務所以公告形式通知原告,引發訴訟。

  此案的困難在于,原告的單位早已經不存在,否則從單位調取證據就簡單的多,而龍某去世導致沒有對證,證據僅為龍某的一張收據,和單位領導的證明文字。被告律師極具辯才,將這僅有的證據推翻。但是聽眾席上的群眾卻看的明明白白,“1996年的房子價格多少,現在房子價格又是多少,這不明擺著的嗎!”

  庭審程序完畢時,原告同意調解,而被告不同意調解。一休庭,現場頓時炸開了鍋,市民陪審員和其他市民紛紛指責被告,都要去“教育”被告律師兩句,有說道理的,也有激動的臉紅脖子粗指責的。

  法官對記者說,在那個年代,人們的物權概念淡薄,而現在這是個比較普遍的案子,平時審理之前,都會定期和市民陪審員座談,收集他們的意見,將他們的意見融進入審理程序中。老百姓也很歡迎這樣的審理形式,上周就有個案子,當時被告不同意調解,判后在庭上打滾撒潑,抓住法官不讓走,多虧市民上來按住被告,群起指責,法官才得以脫身,第二天被告跑到法院央求法官不要發判決書,表示同意調解了。

  記者了解到,“周末法庭”選取的案件都是發生在老百姓身邊具有普遍教育意義、矛盾較為激化的案件,通過放在周末法庭開庭審理,均能取得良好效果。經過一年多的實踐,形成了許多典型案例,這些案例都成法官心中一本本無形的教材。

  為使“周末法庭”保持群眾的持續參與度,擴大其影響力,法庭在虹橋街道范圍內聘請了22位市民陪審員,制訂了市民陪審員組織規則。 “周末法庭”在庭審休息期間,法官要向市民陪審員講解案件所涉及的法律知識,聽取市民陪審員對案件認定事實的意見。在統一意見的基礎上,邀請市民陪審員協助法官一起做當事人的工作。在協商不成時,法官要請市民陪審員就案件如何判處表決,作為參考,最后由法官當庭作出判決。

  經過市民陪審員和聽眾的“工作”,被告律師表示愿意調解,但是要征求被告的意見。當天庭審結束。

  今日上午,記者從法院獲悉,案件作到了事了人和,當日休庭期間,被告律師與被告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并轉達了市民陪審員和旁聽群眾的意見。后經過商談,被告同意將房屋產權轉歸原告所有。10月17日下午,法官組織雙方當事人進行了調解,原告主動提出,如果被告協助原告辦理過戶手續,將貼補被告8000至10000元。經法院調解,雙方達成調解協議:訟爭房屋歸原告所有,原告貼補被告10000元,被告三日內協助原告辦完房屋產權過戶手續,如被告不協助辦理將強制執行。(文中人物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