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南京中院民五庭在審理秦國榮、朱秀珍訴南通三建集團有限公司海外分公司、殷亞琴保險賠償金一案中,依據我國國情,向有關部門發出司法建議書,建議為那些因子女勞務輸出海外打工,無生活來源的父母提供法律保障,此舉充分體現了司法的人性關懷,有效維護了當事人權益。
  2000年,秦永兵勞務輸出到以色列工作,后不幸身亡。依據以色列法律,法定的受益人應是遺孀及未成年子女。秦國榮、朱秀珍作為原告起訴,要求平分其媳婦及孫女名下的賠償金。該庭經審理后發現,原告的訴求從法律角度來說是缺乏依據的,該案以色列保險公司對秦永兵妻子及女兒所作的賠償,僅屬于其妻子及女兒本人,并未把秦永兵的父母列為受益人。但考慮到秦永兵父母年邁且無人撫養,生活無著,該庭認真與雙方當事人交談,后經多方努力,最終成功調結此案。
  由于國情的差異,很多發達國家早已將老人的晚年問題歸為國家責任,即子女不存有贍養老人的義務。這勢必造成在保險合同對受益人無特別約定的情況下,廣大中國勞工的父母一旦喪失子女,將得不到任何經濟賠償。而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尚不健全,尤其在輸出勞務主要來源地的廣大農村,老人在年老體邁喪失勞動能力之際,主要依靠成年子女的贍養維持生活,若上述情況不斷發生,勢必影響社會穩定。南京中院民五庭結合本案情況,即向江蘇省建設工程管理局、省外經貿廳外經處發出司法建議書,建議他們在組織勞務輸出的時候,通過與外方用工企業的書面協議,約定受益人范圍,將無生活來源的父母亦納入受償范圍,為我國老人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該司法建議書發出后,得到了有關部門的重視,決定刊登在省建工局下轄的有勞務輸出權的企業協會雜志上。
 
文章出處: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
文章作者:南京市中級人民法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