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 是最高人民法院頒布的首部指導全國法院開展在線訴訟工作的司法解釋,將于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規則》共三十九條,內容涵蓋了在線訴訟法律效力、基本原則、適用范圍、適用條件,以及從起訴立案到宣判執行等主要訴訟環節在線程序規則,為各方訴訟主體參與在線訴訟提供明確的程序指引。《規則》在內容上主要有以下六個方面的特色和亮點。

一是首次確立了在線訴訟的基本原則。《規則》首次提出,在線訴訟應當堅持“公正高效”“合法自愿”“權利保障”“便民利民”“安全可靠”五個基本原則,明確了在線訴訟的價值取向和基本特征。根據基本原則的要求,《規則》明確了在線訴訟的適用案件范圍,包括各類民事、行政、特別程序和執行案件,對于刑事速裁程序和減刑假釋案件等也可以在部分環節適用在線訴訟。同時,《規則》要求,在線訴訟適用以當事人同意、案件適宜在線辦理、訴訟主體具備相應技術能力為基本條件,充分尊重當事人審理方式選擇權,確保案件審理的質量效率。

二是明確了電子化材料的效力和審核規則。《規則》堅持在安全可靠的前提下,明確了電子化材料“視同原件”效力,對經人民法院審核通過的電子化材料,可以直接在訴訟中使用,不必再提交原件,有效豐富了當事提交人訴訟材料的方式,有助于提升訴訟便利,降低訴訟成本。《規則》針對電子化材料形式真實性審查和內容真實性認定,分別明確不同的審核規則和要求,促進防范化解訴訟風險,保障在線訴訟合法規范有序。

三是確定了區塊鏈存證效力范圍和審查標準。《規則》根據區塊鏈技術的特點,確認了區塊鏈存儲數據具有推定上鏈后未經篡改的效力,并分別明確了上鏈后數據真實性和上鏈前數據真實性的審查認定規則,首次對區塊鏈存儲數據的真實性認定作出規則指引,這將有助于當事人積極利用區塊鏈技術解決電子數據“存證難”“認證難”的困境,提升人民法院證據認定效率,推動完善互聯網時代新型證據規則體系。

四是系統建立了在線庭審規范。《規則》對在線庭審規則作出全面系統規定,明確了在線庭審適用條件、適用范圍和庭審方式,建立了線上線下庭審轉換機制,并對在線庭審環境、在線庭審紀律、在線庭審公開、證人在線出庭等方面作出明確要求,保障在線庭審的合法性、規范性和權威性。

五是確認了非同步審理機制效力。為進一步增強訴訟便利,《規則》允許各方當事人在一定期限內,以非同步方式在線開展調解、證據交換、調查詢問等訴訟活動。同時,《規則》針對非同步庭審作出專門規定,嚴格限定適用范圍、條件和方式,將其作為一種特定條件下的特殊庭審形式,而并非在線庭審的常態。

六是細化完善了電子送達規則。《規則》全面規定了電子送達的適用條件、內容范圍、手段方式和生效標準,確立了“默示同意規則”,將“同意”形式擴展至事前的約定、事中的行為和事后的認可,推動加大電子送達適用力度。《規則》明確了電子送達“到達生效”和“知悉生效”兩種生效標準,有效兼顧送達的準確性和效率性,促進審判提速增效。

此外,《規則》還對身份認證、在線調解、在線立案、在線應訴、電子筆錄、電子卷宗、在線執行以及刑事案件在線審理等方面作出了具體明確規定。

 

法釋〔2021〕12號

人民法院在線訴訟規則

(2021年5月18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838次會議通過,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

  為推進和規范在線訴訟活動,完善在線訴訟規則,依法保障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訴訟主體的合法權利,確保公正高效審理案件,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結合人民法院工作實際,制定本規則。

  第一條  人民法院、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等可以依托電子訴訟平臺(以下簡稱“訴訟平臺”),通過互聯網或者專用網絡在線完成立案、調解、證據交換、詢問、庭審、送達等全部或者部分訴訟環節。

  在線訴訟活動與線下訴訟活動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二條  人民法院開展在線訴訟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一)公正高效原則。嚴格依法開展在線訴訟活動,完善審判流程,健全工作機制,加強技術保障,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公正。

  (二)合法自愿原則。尊重和保障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對訴訟方式的選擇權,未經當事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同意,人民法院不得強制或者變相強制適用在線訴訟。

  (三)權利保障原則。充分保障當事人各項訴訟權利,強化提示、說明、告知義務,不得隨意減少訴訟環節和減損當事人訴訟權益。

  (四)便民利民原則。優化在線訴訟服務,完善訴訟平臺功能,加強信息技術應用,降低當事人訴訟成本,提升糾紛解決效率。統籌兼顧不同群體司法需求,對未成年人、老年人、殘障人士等特殊群體加強訴訟引導,提供相應司法便利。

  (五)安全可靠原則。依法維護國家安全,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有效保障在線訴訟數據信息安全。規范技術應用,確保技術中立和平臺中立。

  第三條  人民法院綜合考慮案件情況、當事人意愿和技術條件等因素,可以對以下案件適用在線訴訟:

  (一)民事、行政訴訟案件;

  (二)刑事速裁程序案件,減刑、假釋案件,以及因其他特殊原因不宜線下審理的刑事案件;

  (三)民事特別程序、督促程序、破產程序和非訴執行審查案件;

  (四)民事、行政執行案件和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執行案件;

  (五)其他適宜采取在線方式審理的案件。

  第四條  人民法院開展在線訴訟,應當征得當事人同意,并告知適用在線訴訟的具體環節、主要形式、權利義務、法律后果和操作方法等。

  人民法院應當根據當事人對在線訴訟的相應意思表示,作出以下處理:

  (一)當事人主動選擇適用在線訴訟的,人民法院可以不再另行征得其同意,相應訴訟環節可以直接在線進行;

  (二)各方當事人均同意適用在線訴訟的,相應訴訟環節可以在線進行;

  (三)部分當事人同意適用在線訴訟,部分當事人不同意的,相應訴訟環節可以采取同意方當事人線上、不同意方當事人線下的方式進行;

  (四)當事人僅主動選擇或者同意對部分訴訟環節適用在線訴訟的,人民法院不得推定其對其他訴訟環節均同意適用在線訴訟。

  對人民檢察院參與的案件適用在線訴訟的,應當征得人民檢察院同意。

  第五條  在訴訟過程中,如存在當事人欠缺在線訴訟能力、不具備在線訴訟條件或者相應訴訟環節不宜在線辦理等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將相應訴訟環節轉為線下進行。

  當事人已同意對相應訴訟環節適用在線訴訟,但訴訟過程中又反悔的,應當在開展相應訴訟活動前的合理期限內提出。經審查,人民法院認為不存在故意拖延訴訟等不當情形的,相應訴訟環節可以轉為線下進行。

  在調解、證據交換、詢問、聽證、庭審等訴訟環節中,一方當事人要求其他當事人及訴訟參與人在線下參與訴訟的,應當提出具體理由。經審查,人民法院認為案件存在案情疑難復雜、需證人現場作證、有必要線下舉證質證、陳述辯論等情形之一的,相應訴訟環節可以轉為線下進行。

  第六條  當事人已同意適用在線訴訟,但無正當理由不參與在線訴訟活動或者不作出相應訴訟行為,也未在合理期限內申請提出轉為線下進行的,應當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承擔相應法律后果。

  第七條  參與在線訴訟的訴訟主體應當先行在訴訟平臺完成實名注冊。人民法院應當通過證件證照在線比對、身份認證平臺認證等方式,核實訴訟主體的實名手機號碼、居民身份證件號碼、護照號碼、統一社會信用代碼等信息,確認訴訟主體身份真實性。訴訟主體在線完成身份認證后,取得登錄訴訟平臺的專用賬號。

  參與在線訴訟的訴訟主體應當妥善保管訴訟平臺專用賬號和密碼。除有證據證明存在賬號被盜用或者系統錯誤的情形外,使用專用賬號登錄訴訟平臺所作出的行為,視為被認證人本人行為。

  人民法院在線開展調解、證據交換、庭審等訴訟活動,應當再次驗證訴訟主體的身份;確有必要的,應當在線下進一步核實身份。

  第八條 人民法院、特邀調解組織、特邀調解員可以通過訴訟平臺、人民法院調解平臺等開展在線調解活動。在線調解應當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釋相關規定進行,依法保護國家秘密、商業秘密、個人隱私和其他不宜公開的信息。

  第九條  當事人采取在線方式提交起訴材料的,人民法院應當在收到材料后的法定期限內,在線作出以下處理:

  (一)符合起訴條件的,登記立案并送達案件受理通知書、交納訴訟費用通知書、舉證通知書等訴訟文書;

  (二)提交材料不符合要求的,及時通知其補正,并一次性告知補正內容和期限,案件受理時間自收到補正材料后次日重新起算;

  (三)不符合起訴條件或者起訴材料經補正仍不符合要求,原告堅持起訴的,依法裁定不予受理或者不予立案;

  當事人已在線提交符合要求的起訴狀等材料的,人民法院不得要求當事人再提供紙質件。

  上訴、申請再審、特別程序、執行等案件的在線受理規則,參照本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辦理。

  第十條  案件適用在線訴訟的,人民法院應當通知被告、被上訴人或者其他訴訟參與人,詢問其是否同意以在線方式參與訴訟。被通知人同意采用在線方式的,應當在收到通知的三日內通過訴訟平臺驗證身份、關聯案件,并在后續訴訟活動中通過訴訟平臺了解案件信息、接收和提交訴訟材料,以及實施其他訴訟行為。

  被通知人未明確表示同意采用在線方式,且未在人民法院指定期限內注冊登錄訴訟平臺的,針對被通知人的相關訴訟活動在線下進行。

  第十一條  當事人可以在訴訟平臺直接填寫錄入起訴狀、答辯狀、反訴狀、代理意見等訴訟文書材料。

  當事人可以通過掃描、翻拍、轉錄等方式,將線下的訴訟文書材料或者證據材料作電子化處理后上傳至訴訟平臺。訴訟材料為電子數據,且訴訟平臺與存儲該電子數據的平臺已實現對接的,當事人可以將電子數據直接提交至訴訟平臺。

  當事人提交電子化材料確有困難的,人民法院可以輔助當事人將線下材料作電子化處理后導入訴訟平臺。

  第十二條  當事人提交的電子化材料,經人民法院審核通過后,可以直接在訴訟中使用。訴訟中存在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要求當事人提供原件、原物:

  (一)對方當事人認為電子化材料與原件、原物不一致,并提出合理理由和依據的;

  (二)電子化材料呈現不完整、內容不清晰、格式不規范的;

  (三)人民法院卷宗、檔案管理相關規定要求提供原件、原物的;

  (四)人民法院認為有必要提交原件、原物的。

  第十三條  當事人提交的電子化材料,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符合原件、原物形式要求:

  (一)對方當事人對電子化材料與原件、原物的一致性未提出異議的;

  (二)電子化材料形成過程已經過公證機構公證的;

  (三)電子化材料已在之前訴訟中提交并經人民法院確認的;

  (四)電子化材料已通過在線或者線下方式與原件、原物比對一致的;

  (五)有其他證據證明電子化材料與原件、原物一致的。

  第十四條  人民法院根據當事人選擇和案件情況,可以組織當事人開展在線證據交換,通過同步或者非同步方式在線舉證、質證。

  各方當事人選擇同步在線交換證據的,應當在人民法院指定的時間登錄訴訟平臺,通過在線視頻或者其他方式,對已經導入訴訟平臺的證據材料或者線下送達的證據材料副本,集中發表質證意見。

  各方當事人選擇非同步在線交換證據的,應當在人民法院確定的合理期限內,分別登錄訴訟平臺,查看已經導入訴訟平臺的證據材料,并發表質證意見。

  各方當事人均同意在線證據交換,但對具體方式無法達成一致意見的,適用同步在線證據交換。

  第十五條  當事人作為證據提交的電子化材料和電子數據,人民法院應當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經當事人舉證質證后,依法認定其真實性、合法性和關聯性。未經人民法院查證屬實的證據,不得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

  第十六條  當事人作為證據提交的電子數據系通過區塊鏈技術存儲,并經技術核驗一致的,人民法院可以認定該電子數據上鏈后未經篡改,但有相反證據足以推翻的除外。

  第十七條  當事人對區塊鏈技術存儲的電子數據上鏈后的真實性提出異議,并有合理理由的,人民法院應當結合下列因素作出判斷:

  (一)存證平臺是否符合國家有關部門關于提供區塊鏈存證服務的相關規定;

  (二)當事人與存證平臺是否存在利害關系,并利用技術手段不當干預取證、存證過程;

  (三)存證平臺的信息系統是否符合清潔性、安全性、可靠性、可用性的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

  (四)存證技術和過程是否符合相關國家標準或者行業標準中關于系統環境、技術安全、加密方式、數據傳輸、信息驗證等方面的要求。

  第十八條  當事人提出電子數據上鏈存儲前已不具備真實性,并提供證據證明或者說明理由的,人民法院應當予以審查。

  人民法院根據案件情況,可以要求提交區塊鏈技術存儲電子數據的一方當事人,提供證據證明上鏈存儲前數據的真實性,并結合上鏈存儲前數據的具體來源、生成機制、存儲過程、公證機構公證、第三方見證、關聯印證數據等情況作出綜合判斷。當事人不能提供證據證明或者作出合理說明,該電子數據也無法與其他證據相互印證的,人民法院不予確認其真實性。

  第十九條  當事人可以申請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就區塊鏈技術存儲電子數據相關技術問題提出意見。人民法院可以根據當事人申請或者依職權,委托鑒定區塊鏈技術存儲電子數據的真實性,或者調取其他相關證據進行核對。

  第二十條  經各方當事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指定當事人在一定期限內,分別登錄訴訟平臺,以非同步的方式開展調解、證據交換、調查詢問、庭審等訴訟活動。

  適用小額訴訟程序或者民事、行政簡易程序審理的案件,同時符合下列情形的,人民法院和當事人可以在指定期限內,按照庭審程序環節分別錄制參與庭審視頻并上傳至訴訟平臺,非同步完成庭審活動:

  (一)各方當事人同時在線參與庭審確有困難;

  (二)一方當事人提出書面申請,各方當事人均表示同意;

  (三)案件經過在線證據交換或者調查詢問,各方當事人對案件主要事實和證據不存在爭議。

  第二十一條  人民法院開庭審理的案件,應當根據當事人意愿、案件情況、社會影響、技術條件等因素,決定是否采取視頻方式在線庭審,但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得適用在線庭審:

  (一)各方當事人均明確表示不同意,或者一方當事人表示不同意且有正當理由的;

  (二)各方當事人均不具備參與在線庭審的技術條件和能力的;

  (三)需要通過庭審現場查明身份、核對原件、查驗實物的;

  (四)案件疑難復雜、證據繁多,適用在線庭審不利于查明事實和適用法律的;

  (五)案件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的;

  (六)案件具有重大社會影響,受到廣泛關注的;

  (七)人民法院認為存在其他不宜適用在線庭審情形的。

  采取在線庭審方式審理的案件,審理過程中發現存在上述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應當及時轉為線下庭審。已完成的在線庭審活動具有法律效力。

  在線詢問的適用范圍和條件參照在線庭審的相關規則。

  第二十二條  適用在線庭審的案件,應當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開展庭前準備、法庭調查、法庭辯論等庭審活動,保障當事人申請回避、舉證、質證、陳述、辯論等訴訟權利。

  第二十三條  需要公告送達的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在公告中明確線上或者線下參與庭審的具體方式,告知當事人選擇在線庭審的權利。被公告方當事人未在開庭前向人民法院表示同意在線庭審的,被公告方當事人適用線下庭審。其他同意適用在線庭審的當事人,可以在線參與庭審。

  第二十四條  在線開展庭審活動,人民法院應當設置環境要素齊全的在線法庭。在線法庭應當保持國徽在顯著位置,審判人員及席位名稱等在視頻畫面合理區域。因存在特殊情形,確需在在線法庭之外的其他場所組織在線庭審的,應當報請本院院長同意。

  出庭人員參加在線庭審,應當選擇安靜、無干擾、光線適宜、網絡信號良好、相對封閉的場所,不得在可能影響庭審音頻視頻效果或者有損庭審嚴肅性的場所參加庭審。必要時,人民法院可以要求出庭人員到指定場所參加在線庭審。

  第二十五條  出庭人員參加在線庭審應當尊重司法禮儀,遵守法庭紀律。人民法院根據在線庭審的特點,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法庭規則》相關規定。

  除確屬網絡故障、設備損壞、電力中斷或者不可抗力等原因外,當事人無正當理由不參加在線庭審,視為“拒不到庭”;在庭審中擅自退出,經提示、警告后仍不改正的,視為“中途退庭”,分別按照相關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處理。

  第二十六條  證人通過在線方式出庭的,人民法院應當通過指定在線出庭場所、設置在線作證室等方式,保證其不旁聽案件審理和不受他人干擾。當事人對證人在線出庭提出異議且有合理理由的,或者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的,應當要求證人線下出庭作證。

  鑒定人、勘驗人、具有專門知識的人在線出庭的,參照前款規定執行。

  第二十七條   適用在線庭審的案件,應當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公開庭審活動。

  對涉及國家安全、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的案件,庭審過程不得在互聯網上公開。對涉及未成年人、商業秘密、離婚等民事案件,當事人申請不公開審理的,在線庭審過程可以不在互聯網上公開。

  未經人民法院同意,任何人不得違法違規錄制、截取、傳播涉及在線庭審過程的音頻視頻、圖文資料。

  第二十八條  在線訴訟參與人故意違反本規則第八條、第二十四條、第二十五條、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的規定,實施妨害在線訴訟秩序行為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法律和司法解釋關于妨害訴訟的相關規定作出處理。

  第二十九條  經受送達人同意,人民法院可以通過送達平臺,向受送達人的電子郵箱、即時通訊賬號、訴訟平臺專用賬號等電子地址,按照法律和司法解釋的相關規定送達訴訟文書和證據材料。

  具備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可以確定受送達人同意電子送達:

  (一)受送達人明確表示同意的;

  (二)受送達人在訴訟前對適用電子送達已作出約定或者承諾的;

  (三)受送達人在提交的起訴狀、上訴狀、申請書、答辯狀中主動提供用于接收送達的電子地址的;

  (四)受送達人通過回復收悉、參加訴訟等方式接受已經完成的電子送達,并且未明確表示不同意電子送達的。

  第三十條  人民法院可以通過電話確認、訴訟平臺在線確認、線下發送電子送達確認書等方式,確認受送達人是否同意電子送達,以及受送達人接收電子送達的具體方式和地址,并告知電子送達的適用范圍、效力、送達地址變更方式以及其他需告知的送達事項。

  第三十一條  人民法院向受送達人主動提供或者確認的電子地址送達的,送達信息到達電子地址所在系統時,即為送達。

  受送達人未提供或者未確認有效電子送達地址,人民法院向能夠確認為受送達人本人的電子地址送達的,根據下列情形確定送達是否生效:

  (一)受送達人回復已收悉,或者根據送達內容已作出相應訴訟行為的,即為完成有效送達;

  (二)受送達人的電子地址所在系統反饋受送達人已閱知,或者有其他證據可以證明受送達人已經收悉的,推定完成有效送達,但受送達人能夠證明存在系統錯誤、送達地址非本人使用或者非本人閱知等未收悉送達內容的情形除外。

  人民法院開展電子送達,應當在系統中全程留痕,并制作電子送達憑證。電子送達憑證具有送達回證效力。

  對同一內容的送達材料采取多種電子方式發送受送達人的,以最先完成的有效送達時間作為送達生效時間。

  第三十二條  人民法院適用電子送達,可以同步通過短信、即時通訊工具、訴訟平臺提示等方式,通知受送達人查閱、接收、下載相關送達材料。

  第三十三條  適用在線訴訟的案件,各方訴訟主體可以通過在線確認、電子簽章等方式,確認和簽收調解協議、筆錄、電子送達憑證及其他訴訟材料。

  第三十四條  適用在線訴訟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在調解、證據交換、庭審、合議等訴訟環節同步形成電子筆錄。電子筆錄以在線方式核對確認后,與書面筆錄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第三十五條  適用在線訴訟的案件,人民法院應當利用技術手段隨案同步生成電子卷宗,形成電子檔案。電子檔案的立卷、歸檔、存儲、利用等,按照檔案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執行。

  案件無紙質材料或者紙質材料已經全部轉化為電子材料的,第一審人民法院可以采用電子卷宗代替紙質卷宗進行上訴移送。

  適用在線訴訟的案件存在紙質卷宗材料的,應當按照檔案管理相關法律法規立卷、歸檔和保存。

  第三十六條   執行裁決案件的在線立案、電子材料提交、執行和解、詢問當事人、電子送達等環節,適用本規則的相關規定辦理。

  人民法院可以通過財產查控系統、網絡詢價評估平臺、網絡拍賣平臺、信用懲戒系統等,在線完成財產查明、查封、扣押、凍結、劃扣、變價和懲戒等執行實施環節。

  第三十七條  符合本規定第三條第二項規定的刑事案件,經公訴人、當事人、辯護人同意,可以根據案件情況,采取在線方式訊問被告人、開庭審理、宣判等。

  案件采取在線方式審理的,按照以下情形分別處理:

  (一)被告人、罪犯被羈押的,可以在看守所、監獄等羈押場所在線出庭;

  (二)被告人、罪犯未被羈押的,因特殊原因確實無法到庭的,可以在人民法院指定的場所在線出庭;

  (三)證人、鑒定人一般應當在線下出庭,但法律和司法解釋另有規定的除外。

  第三十八條  參與在線訴訟的相關主體應當遵守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的相關法律法規,履行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義務。除人民法院依法公開的以外,任何人不得違法違規披露、傳播和使用在線訴訟數據信息。出現上述情形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據具體情況,依照法律和司法解釋關于數據安全、個人信息保護以及妨害訴訟的規定追究相關單位和人員法律責任,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三十九條  本規則自2021年8月1日起施行。最高人民法院之前發布的司法解釋涉及在線訴訟的規定與本規則不一致的,以本規則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