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積極創新社會管理理念,開創性地開展工作,在實際工作中,用常規工作取勝,用特色工作出彩。今年上半年收案6000余件,比2007年全年收案還多500余件,審判人員人均結案124件,排在全市法院第一,全省第三。用他們一點一滴的行動,扎扎實實地詮釋著“司法為民”。

  特色一:道德法庭

  “俺不離婚了,回家以后一定好好地過日子。”宿城區屠園鄉合興村的一對小兩口手拉著手走出法庭,感激地對法官說。這是該院踐行能動司法理念,運用“寓教于審”的方式成功調解和好的一個離婚案件。為了有效地開展“寓教于審”工作,該院把“公序良俗”的教育方式引進民事案件的審判程序,創設了民事審判“道德法庭”,在審判案件過程中,專設一個宣講法律、交流談心、引導化解、教育感化的程序,使每個案件的審判工作都成為一次生動的普法教育過程。

  該院從案結事了出發,主動承擔更多的責任,把“用法”和“用情”完美地結合起來,進一步延伸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司法職能,避免了很多潛在問題的發生。

  特色二:便民聯系卡

  兩年前初秋的一天,屠園鄉合興村干部在清理村民拖欠村委會欠款過程中,受到村民阻撓、圍攻,當時事態極為嚴峻。情急之間,該村的一位村干部突然想到了法官“便民聯系卡”,便打電話到洋河法庭,請求派人解決事端。法庭干警接報后,驅車十多里,趕到合興村,通過情理、事理的分析和法律相關規定的宣傳,及時妥善地處理了這起村民與村委會之間險些激化的沖突事件。事后,該村村干部感激地說:“多虧了法庭的‘便民聯系卡’,否則真的要出大事了!”

  通過發放“便民聯系卡”,不僅方便了案件當事人與法官的聯系,減少了當事人往返時間,還能使當事人隨時了解案件進展情況。同時,群眾對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種法律問題可以隨時向法官咨詢,既方便了人民群眾也普及了法律知識。今年上半年,該院已發放“便民聯系卡”120余張,群眾通過“便民聯系卡”聯系法官調解糾紛10余起,向法官咨詢法律等相關知識30余人次。(下轉D版)

  特色三:便民訴訟服務包

  “法官到俺村里開庭,村民都受到了法制教育,真是太好了。”宿城區洋河鎮街南村黨支部書記朱永感慨地說。宿城院轉變坐堂審案的被動司法理念,走下審判臺,走到農民群眾的家門口,用人民群眾看得見的方式實現最大程度的司法公正,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他們創新巡回審判模式,制作了“便民訴訟服務包”,便民訴訟服務包里各種訴訟材料一應俱全,法官在走訪村居社區,調查辦案的時候,無論是在田間地頭,還是在街頭巷尾,一個“便民訴訟服務包”,就可以臨時搭起一個簡易的“審判臺”,就地立案,就地調查,就地調解,就地開庭。今年以來,他們在法庭轄區村莊社區巡回審判13次。洋河法庭的法官們背著“便民訴訟服務包” 走遍了轄區內的村莊,哪里的老百姓有法律需求,哪里就有法官的身影。看到法庭的法官們時常背著“便民訴訟服務包”走村串戶,當地的農民群眾親切地稱呼他們是農民群眾的“背包法庭”。

  特色四:調解聯絡員

  為有效化解社會矛盾,該院還從轄區社區和村居中聘請“調解聯絡員”。“調解聯絡員”在辦案法官的指導下,發揮自身熟悉民情、經驗豐富和在群眾中享有一定威望等優勢,通過“說理”的形式,促使案件當事人在訴前或開庭之前就達成了和解。

  今年5月10日,在該院洋河法庭,周某手捧27500元賠償款,激動得一句話也說不出來。該院運用多元能動調解機制,實行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密切配合,經過“調解聯絡員”的不懈調解,促使案件成功調解結案的典型案例。周某因駕駛手扶拖拉機不慎砸傷自己的左踝部,受傷后不久到陳某開辦的骨科進行治療。治療后感覺不適,經到醫院拍片檢查發現后踝骨折關節面明顯錯位,遂手術治療后仍造成左踝關節功能部分喪失。周某便找到陳某要求賠償損失,因陳某拒不賠償損失,周某一紙訴狀便將陳某告上法庭,要求其賠償各項損失35559元。案件受理后,陳某抵觸情緒嚴重,稱自己從未開辦骨科也沒有在骨科行醫,對法官避而不見,陳某的家人也不予配合,給審理制造重重障礙。看著周某期待的目光,承辦法官沒有簡單地一判了之,而是將案件委托陳某所在社區的調解聯絡員進行調解,爭取案件的妥善解決。這一方法果然見效,調解聯絡員通過做陳某家人的工作,終于見到了陳某,將與該案有關的各種法律規定對陳某進行了詳細講解,并向陳某提出了承辦法官的調解方案。經過近一個月的緊張工作,陳某終于接受了調解,并將27500元賠償款交到了法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