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法庭作為基層法院司法為民的窗口,處在調處矛盾的風口浪尖,也是化解糾紛的前沿陣地。近年來,宿遷市宿城區人民法院不斷加強基層法庭建設,堅持基礎設施、人才培養、司法便民“三位一體”同步推進,使人民法庭真正成為陽光司法的窗口、便民服務的基地。

 

強基礎,提升司法為民能力

 

服務不僅要便捷,更要注重品質。宿城法院在為民司法過程中倡導“兩個充分”的服務標準,即充分方便群眾使用和充分服務群眾需求,以“以人為本”的理念,不斷提升司法為民的高度。

 

隨著區劃調整宿城法院從泗陽法院和宿豫法院劃入2個人民法庭,法庭均建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軟件、硬件建設都比較落后,不能適應新形勢下審判工作的需要。2008年,該院搬入新大樓辦公后,隨著審判工作信息化、規范化要求不斷提高,審判辦公樓功能不全、設施不配套等問題日益凸顯。該院改造建設了“四合一”大廳、標準科技法庭、執行指揮中心、視頻信訪接待室、院史陳列室、干警健身館等,干警辦公桌椅、電腦、打印機等都能及時更新。2013年初開經濟技術發區法庭順利掛牌,辦公條件和環境設施在全市處于前列。洋河法庭也從民房搬入新址辦公,辦公條件大為改善,改變了過去法庭不夠用、無法“三同步的情況;埠子法庭也修繕一新。

 

目前,3個法庭與院機關同步實現工作標準化、要求規范化和辦公信息化。

 

抓隊伍,打牢服務群眾根基

 

宿城法院千方百計在改善法庭隊伍結構,強化隊伍素質,提升戰斗力上下功夫,要求干警沉下身、沉下心、沉下力,“零距離”地把司法為民詮釋到位。

  

一方面抓資源配置,充實法庭力量。優中選優,精選3名業務能力強、工作積極、年輕有為的法官充實到法庭正副職崗位,強法庭之心。將近年來招錄的一批高素質法學專業人才安排在法庭鍛煉,不斷提升其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能力、做群眾工作、服務群眾的能力,健法庭之體。

 

另一方面抓學習培訓,加強人才培養。通過開展“人民法官為人民”、“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等各項主題實踐教育活動,培養法庭干警大局意識;通過開展“百日辦案競賽”、“庭審觀摩競賽”等崗位大練兵活動,提高法庭干警業務水平;注重政治關懷,積極解決基層干警的職級待遇,優先提拔重用法庭干警,增強基層干警的職業榮譽感。

 

近年來,宿城法院3個法庭先后多次被上級法院和各級黨委政府授予 “全省法院指導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涉訴矛盾化解工作先進集體”、“優秀人民法庭”、“廉潔示范庭”、被省委政法委命名為“公正司法示范點”等稱號。

 

接地氣,高效化解群眾糾紛

 

“心貼近了,根才能扎牢,法庭接了地氣,群眾就會信任和支持。如何接地氣?那就得把服務抓到位。”宿城法院院長劉懷如是說。

 

該院在法庭設施配置上處處著眼于便民、利民。3個人民法庭全部實行“無假日法庭”制度,每一處法庭都設立便民訴訟服務中心,做到咨詢有人應、訴訟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查、法官有人找、上訴有人辦、信訪有人接的細致服務,讓當事人少跑一趟腿、少找一個人、少等一分鐘、少費一點心。同時,還在每個法庭配備飲水機、書寫臺和報刊架等設施,為當事人提供舒適便利的候接環境;設置導訴臺,免費向群眾發放訴訟指南、舉證須知、訴訟收費標準、訴訟風險提示、司法救助規定等各類訴訟指導材料。真誠到位的窗口服務,讓群眾覺得法庭不是一所讓人敬而遠之的“衙門”,而是一門可以信賴的“親戚”。

 

與此同時,該院強化便民訴訟服務創新,落實“法官多跑腿,群眾少走路”的原則,積極深入矛盾糾紛發生地、當事人所在地、村居組織辦公地等地方靈活安排開庭,讓老百姓零距離接觸庭審、面對面學習法律知識,充分發揮基層法庭主動化解紛爭的職能作用。根據農村案件標的小、區域分散的特點,法庭采取一名法官一名書記員組成“1+1”審判小組的方式,走村串戶快速審結各類涉農案件。

 

通過就地開庭、上門調解、以案說法等形式,達到“審理一案、教育一片”效果。3個基層人民法庭為群眾開辟了三條定紛止爭的“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