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7月,鹽城市亭湖區法院開風氣之先,與鹽城電視臺聯袂創辦了《庭審實錄》欄目。截止20128月,在鹽城電視臺二套每周日的黃金時段已播出109起經典案例。鹽城百姓自豪地說:《庭審實錄》就是鹽城的《今日說法》,我們想看、愿看、愛看。

 

《庭審實錄》經過四年打磨,一路飆紅。2009年被鹽城電視臺評為優秀欄目;2011年被江蘇省電視臺評選為“江蘇省名優欄目”;2012年被評為全國地方電視品牌欄目。

 

“大品牌”是怎樣做成的?采訪中我們找到了答案。

 

選題,始終把握“三貼近”

 

“《庭審實錄》的定位,應遵循貼近實際、貼近民生、貼近大眾的原則,選題力求小、準、新,充分采用現代傳媒的表現手法,全力彰顯人民法院以案釋法、弘揚法治、助推社會和諧的新風采。”這是亭湖區法院黨組書記、院長邱曉虎200866日在《庭審實錄》欄目創辦之初定下的“基調”。

 

“三貼近”、“小準新”的理念,贏得了鹽城電視臺的編導及本院參與策劃人員的一致認同。首播第一案,《普通市民叫板規劃局》,緊緊抓住了大眾的眼球。

 

該案原告張某系市區北城路市民,他認為市規劃局向鹽城金時代房地產開發公司核發的某地塊《建設用地許可證》的發證行為缺乏依據,程序上也存在違法情形,系違法的行政行為。而市規劃局則認為自己是根據第三人鹽城金時代公司提供的申請材料,依據《鹽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等文件,并經內部會審后依法頒發的許可證,并不存在瑕疵。雙方各執己見。張某遂一紙訴狀將市規劃局告上了法庭。

 

為確保首播“出彩”,策劃們可謂煞費苦心。首先確定本案的主審法官由時任行政庭庭長、院長助理周曉文擔任;其次,邀請鹽城師范學院經濟法政學院院長劉德林教授擔任評析顧問,并將庭審場地設立該院的大法庭,誠請社會公眾100多人參加旁聽;與此同時,采用主持人導引、現場多機位拍攝。

 

首播,一炮打響!“久違了,這個欄目好得很,法院不再是那樣的神秘,法官也不是那樣陌生,法律也不再是那樣的高深。”一位觀眾在給欄目組來信時如是說。

 

該院分管領導告訴我們:選題是搞好《庭審實錄》的關鍵所在,四年來,他們在選題上始終加強組織策劃,實行承辦法官“初選”、部門負責人“把關”、分管院領導“審核”的工作模式,堅持好中選優、優中選精,篩選出的庭審案例都是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隨后,她如數家珍地說出了一大堆上佳選題。如《老小區的新物管》、《命喪高速誰擔責》以及《母親的遺愿》等, 這些選題不僅集中回應了百姓訴求,而且幫助百姓增強了學法、用法、守法的自覺性。亭湖區委書記崔浩說:“庭審實錄是普法教育的大課堂,對于提升公民的法律素質和道德修養,促進區域經濟快速發展都將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庭審,講究情景故事化

 

凡看過《庭審實錄》的人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感覺,庭審的內容豐富多樣,大多以故事化敘事的手法,有情節、有懸念,更有爭議焦點,身臨其境,可體味人生、認知法律,極易產生強烈的共鳴。

 

我們了解到,在播出的109檔節目中,注重情節故事化的占到95%2010年初城郊一度盜竊案件頻發,不少小偷變著手法行竊,百姓對盜竊與搶劫的概念較為模糊。為此,編導人員根據訴諸到該院的這類案件,制作了一檔《從小偷到劫匪》的節目。為增強可視性,策劃者特意安排節目組有表演特長的人員重演犯罪現場,將其從最初實施盜竊,到被人發現以及手持武器暴力拒捕的全過程展現在觀眾面前。故事化的敘述,使觀眾一目了然看清了小偷是如何變成劫匪的,并對盜竊和搶劫這兩個法律術語有了較為深刻的理解。

 

“采取故事化的敘事,不僅順應觀眾探究案情真相的心理要求,同時跌宕起伏的案件情節,也讓觀眾享有推理的樂趣,并使廣大觀眾在欣賞庭審中接受法理教育,強化防范意識”。全國人大代表、江蘇十大律師劉玲從心眼里表示贊許。

 

“我看了《錯愛》那期節目,真是太氣憤了,一尸兩命啊,那個男人太不負責任了,女孩死得太冤了,法院判得好,應該讓那個男人付出代價!”一位觀眾義憤填膺地說。

 

這是20105月播出的一檔節目,片名叫《錯愛》,講述的是女孩未婚先孕,未料男友已有家室,憤而投水身亡,女孩父親怒極索賠而引發的庭審。為增強節目的懸疑感,編導們采用倒敘和插敘的采編技巧,使觀眾在強烈的懸疑中逐步發現真相,感知人世間的真、善、美。

 

呼喚公平正義,《庭審實錄》別具優勢。這檔節目播出后,就社會公民如何承擔的法律和道德責任?主持人與主審法官還約請不同職業、不同身份的人員進行交流,其情其景令人動容。一位退休老工人痛心疾首,眼含熱淚對著主審法官說:“女孩之死,緣自法律知識匱乏,不會用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建議類似這樣的庭審,要向社會多宣傳,讓我們這個社會多點愛。”

 

平臺,激勵精英在成長

 

“我要上庭審”、“不上庭審不是好法官”。這已成亭湖區法院最為時髦的流行語。

 

該院的干警為何對庭審實錄情有獨鐘?走進該院個中之謎頃刻解開。

 

《庭審實錄》是助推新星成長的平臺。該院刑事審判庭是多年的老先進,是《庭審實錄》這個寬廣的天地,讓他們跨進全省刑事審判工作的先進行列。據了解,這個庭每年要上《庭審實錄》不下于10次,他們每次都把上庭審,作為接受社會各界檢驗的一次考試,通過庭審的洗禮,全庭人員的綜合素質有了質的飛躍。一組數據可以佐證:2009年以來,該庭受理各類刑事案件2736件,2010年該庭審理的795件案件中上訴的僅有27件,而27件上訴案件無一件發回重審,件件是鐵案。2009年該庭被省高院、省團委聯合授予“省級青年文明號”稱號,2011年該庭被省高院表彰為 “全省量刑規范化工作先進集體”,今年3月,該庭又被省高院評為“全省法院廉潔司法示范庭”。原庭長、現任該院政治處主任朱巖琴被鹽城市委、市政法委表彰為“全市十佳法官”,他們創造的量刑規范化工作經驗已在全市政法系統推廣。

 

《庭審實錄》是催生精英成名的沃土。汪洋就是最大的受益者,他憑借年均辦案400件,案件調撤率高達78%的實績,多次在熒屏上露臉,進而練就了一身會調解各類涉訴糾紛、會做群眾工作的過硬本領,2010年他被評為“全省優秀法官”;2011年,被省高院表彰為“全省辦案標兵”并記個人二等功;今年8月又被最高法院表彰為“全國辦案標兵”。

 

20多名“能人”都是在《庭審實錄》這個舞臺上成名的,執行局周政就是佼佼者。今年3月,在集中清理執行積案活動中,他發現一起5年未能執結的案件,被執行人李某因經營虧損,采取回避方法,拒絕支付張某等570歲老人的工資22000余元。

 

這是一起曠日持久的“老案”,5位老年人再也拖不起了,維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刻不容緩!為此,周政立下軍令狀,10日內實現案結事了。為不再讓老人流淚,他除了多方尋找被執行人下落、查詢其銀行存款以及可供執行的財產線索外,歷經周折獲得了被執行人的妻子的信息。他沒有怠慢,隨即對她展開了“心理”攻勢,給她講商鞅“立木為信”的故事,告訴她一個人如果失信于人,看似一時得到了實惠,卻毀了一生的聲譽。周政的一席話使她如夢初醒,當場表態:“久拖的工資馬上給付,若再不兌現,我誓不為人。”

 

一周后,當5位老人拿到13年前尚未得到的22000余元勞動報酬時,一個個老淚橫流,張某拉著周政的手說:你把我們的事辦了,我們除了說感謝、還是感謝。”

 

《庭審實錄》恰似一朵奇葩,深植在鹽阜大地上,愿辛勤耕耘的團隊,面對百姓新需求,不落俗套,大膽創新,使《庭審實錄》可與“今日說法”媲美,源源不斷給人們送來法治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