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來,江蘇三級法院堅持能動司法,助推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有效化解社會矛盾,服務民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王勝俊在江蘇考察后作出評價:“能動司法,是江蘇法院的最大特色!”

 

  能動司法,助推經濟發展

 

  過去的一年,中國經濟向回升向好態勢不斷發展,對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呼喚日益增強,作為走在國家經濟發展前沿的江蘇省,也對此高度重視。據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公丕祥介紹,江蘇高院先后出臺了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供司法保障的25條意見、為促進江蘇中小民營企業健康發展提供司法保障的22條意見,提出了強化能動司法意識、保障和促進中小企業融資環境持續優化、實現創新發展、積極參與國際經濟競爭、保障和促進中小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不斷改善、完善內部治理與市場進退機制等6方面措施。

 

  “我們基層法院的任務是,把這些措施落實到具體案件中,實實在在地為企業轉型升級出點金點子、辦點實在事。”張家港法院院長張瑋這樸實無華的話語,正是江蘇111個基層法院行動的真實寫照。

 

  在蘇南企業界,傳頌著許多“鳳凰涅?”的故事。日前,我們慕名來到位于張家港市鳳凰鎮的蘇州阿波羅光伏科技有限公司。在總經理崔汝榮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光伏生產線。一群身著白長衣、面帶白口罩的技術員工們正在這條流水線上緊張而有序地忙碌著。望著一排排儀器和成品,崔總自豪且興奮地告訴我們:像這樣的太陽能電池片生產線,公司總規劃建設24條,第一期4條生產線已投產四個月,產品供不應求;今年上半年,計劃再上8條線,達到36億元年產銷能力……

 

  據了解,這里原是天一銅業有限公司所在地,產品是銅拉絲,將銅塊通過鍋爐高溫熔化,后拉成銅絲,不僅產能落后,而且產品缺乏市場競爭力,2009年因資不抵債進入破產階段。

 

  誰來接這個難攤子?對此,崔總感慨地說:“人們常說我們廣東人精明,我更佩服張家港法院精明!張家港法官精明!法院院長張瑋提出要帶著項目來參加競買,趙艷潔專委開導我,投資項目要有對宏觀經濟的俯視能力,切不可用微觀的近視目光……。”

 

  “我也佩服他們辦事實實在在。記不清,張家港的法官來這里協商多少次了;說不完,從開始到現在,法官幫我們多少忙。我們外地人要選擇一個扎根干事業的地方,良好的法治環境也很看中。”一旁的女工程師左云翔介紹說。

 

  這個企業的轉型升級,只是江蘇百萬家企業發展中的一個縮影。去年,江蘇各級法院組織廣大法官深入企業了解司法需求,加強和改進司法應對工作,發送司法建議2278件。據了解,20093月起,江蘇法院就積極開展了與經濟轉型相對應的司法調查研究,并通過聯系12367家企業,形成了666份調研報告,向全省規模以上企業發放《防范法律風險60項提示》5.7萬份,培訓企業員工87149人次。

 

  能動司法,創新社會管理

 

  法院與企業共建再就業幫扶基地,在全國是首創。

 

  今年春節剛過,青年人劉某回到自己的崗位上,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這個曾因聚眾斗毆被判刑的年輕人非常珍惜現在的生活。半年多前,他背負著犯罪前科四處謀生,屢屢碰壁。轉機始于20106月。徐州市鼓樓區法院的法官主動聯系劉某,邀請他到法院與企業共建的“更生人”再就業幫扶基地就業。

 

  基地的創建不僅給刑釋解教人員和社會閑散青少年創造了就業機會、提供了生活保障,使他們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也為企業解決“用工荒”提供了思路。法院與企業共建再就業幫扶基地,是江蘇各級法院延伸司法“手臂”,積極參與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社會管理創新的一個縮影。

 

  共建和諧鄉鎮,是江蘇法院參與社會管理的又一創新。推廣蘇州法院“和諧鄉鎮、和諧社區”共建活動的經驗做法,普遍把開展“和諧共建”活動作為參與社會管理創新、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實踐載體,通過與基層組織建立和諧共建關系,建立健全矛盾糾紛預防機制、矛盾糾紛化解機制和群眾工作機制,促進基層社會管理的完善和社會矛盾糾紛的有效解決。開展和諧共建活動較早的蘇州法院與150多個鄉鎮、社區建立了共建關系。抓好“庭所共建”工作,全省255個人民法庭與667個公安派出所、146個司法所建立共建關系,加強協調聯動。揚州法院開展法官與大學生村官結對共建活動,泰州法院在當地“中國醫藥城”設立巡回法庭并派法官常年駐點,南通市崇川區法院、海安縣法院建立“片區法官”、“社區周末法庭”機制,淮安法院開展以聯系企業、聯系村居、掛鉤重點項目為內容的“兩聯一掛”活動,省法院民一庭在全省法院民事審判系統部署開展了“民事法官進社區(鄉鎮)”活動,等等。

 

  全省法院開展和諧共建的深入實踐,充分發揮了基層社會管理組織的政治優勢與人民法院的審判資源優勢,從源頭上預防、分流、化解矛盾糾紛,取得了良好成效。

 

  各地法院積極探索促進依法行政,建立健全化解行政爭議的協調機制。省法院與省依法治省領導小組辦公室、省政府法制辦公室聯合出臺文件,在全國首次構建起覆蓋全省的行政機關負責人行政訴訟出庭應訴機制。市、縣兩級行政機關負責人行政訴訟出庭應訴率超過60%,其中近1/4的縣(市、區)達到100%。各級法院建立健全行政審判年度報告制度,省法院連續第二年向省委、省政府提交《江蘇行政審判年度報告》,受到黨委、政府的普遍歡迎。

 

  能動司法,凸顯司法為民

 

  “政法工作搞得好不好,最終要看人民群眾滿意不滿意”。2010年,江蘇法院有一項民心工程:全省各級法院全部設立訴訟服務中心,人民法庭全部設立訴訟服務站,提供“一站式”、全方位、多層次、低成本訴訟服務。全省三級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提供訴訟指導129231次,法律咨詢110637次,判后答疑36184次,執行督促11406次,聯系約見法官73421次。

 

  江蘇省高級法院院長公丕祥認為:“訴訟服務中心是人民群眾表達訴訟需求、進行訴訟活動、尋求司法公正的重要場所,是人民法院問需于民、問計于民、問政于民的重要途徑。”

 

  在如東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我們以一個當事人的身份,親身體驗了規范、周到、優質、高效的訴訟服務:咨詢有人應,電話有人接、訴訟有人引、材料有人收、案件有人查、法官有人找。

 

  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周繼業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如果把法院看成是一家治病救人的醫院的話,那么訴訟服務中心就是‘導醫臺’加‘門診部’。來法院不僅能夠得到訴訟服務中心‘一站式’的服務;同時,一般糾紛也可通過訴訟服務中心的訴前調解、訴訟與非訴訟銜接機制、速裁機制得到及時、有效的處理,就像小毛病在門診妥善治療病人不需要再住院一樣,從而實現矛盾糾紛解決的‘便利、高效、低成本’。”

 

  根據人民群眾的需求和實際工作的需要,江蘇法院堅持在改革創新上尋求突破,不斷拓展訴訟服務的領域和范圍,形成各地特色:東臺法院推行的“執行督促履行”;泰州海陵法院實行的“訴前鑒定機制”和“集中送達機制”等。

 

  更多貼心、便捷的服務措施陸續在全省125家法院的訴訟服務場所出現:無障礙指引標志、無障礙坡道、無障礙廁所、無障礙電梯、無障礙車位等設施,便利殘疾人、老年人、孕婦等特殊群體訴訟。同時各地創新立案方式,探索節假日立案、網上立案等立案方式。

 

 

  “關口前移、調解前置”,這是江蘇法院的又一特色。去年,江蘇決定把全省法院原有的訴調對接工作辦公室掛靠在訴訟服務中心,并下發了《關于深入推進訴調對接工作的實施意見》,明確設定了訴前調解工作范圍,規定婚姻家庭糾紛、繼承糾紛、勞動爭議糾紛、醫療損害賠償糾紛等12類必須進行訴前調解。全省基層法院全面推行設立“鄉鎮社區訴訟服務站”、“人民法庭訴訟服務站”推廣工作。訴前調解案件133750件,調解成功122420件,調解成功率達91.53%

 

  我們從江蘇高院了解到,目前,各地法院還以訴訟服務中心和訴訟服務站為觸角,以“和諧共建”為平臺,全面開展了“大排查、大調解、大調研”等活動,深入企業、社區、鄉鎮進行矛盾糾紛的預防、分流、化解工作。全省法院共走訪排查調處矛盾6603次,培訓人民調解員、特邀調解員5193人次,開展法制宣傳135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