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制日益完善的今天,弱勢群體更加期盼依靠法律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為破解弱勢群體的訴訟尷尬,讓更多人享受司法的溫暖關懷,宜興法院訴訟服務中心不斷探索實踐,以真情鋪就起司法救助的陽光大道。

 

救助感人心

 

201010月,宜興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接待了一對特殊的當事人。這是一對聾啞夫婦,年逾五十且長期沒有工作,生活十分困難。十幾天前,夫婦兩個突然接到噩耗,他們唯一的女兒搭乘同事的汽車在經過寧杭高速宜興段時遭遇車禍當場死亡。白發人送黑發人,滿懷傷痛的夫婦倆希望法院能為死去的女兒討回公道。在詳細閱讀案件材料和當事人家庭相關情況證明后,法官告訴他們,法院的訴訟服務中心設有專門的綠色愛心通道,像他們這樣經濟困難的當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請司法救助。夫婦倆將信將疑地填好了申請表格,沒想到半個多小時后就被告知已經獲批緩交訴訟費,而且訴訟服務中心還專門為他們聯系了法律援助,并請承辦法官與他們見面,提醒他們在訴訟取證過程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沒有花費一分錢就立了案,還額外獲得了那么多幫助,夫婦倆深受感動,頻頻豎起大拇指向法官表達自己的感謝之情。

 

多年來,宜興法院通過開設綠色救助通道、下放司法援助審批權等措施構筑起高效快捷的訴訟救助體系。僅去年一年,宜興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就辦理緩、減、免訴訟費案件47件,訴訟費總額約30萬元。

 

幫困還需“巧”

 

“幫人要幫到點子上,救助困難當事人更要講究一個‘巧’字。”這是宜興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所有人員在司法援助工作上的一項共識,只有根據當事人實際情況靈活應變,才能達到以最少的花費、最短的時間實現當事人最大的訴求的幫困效果。

 

2010年初,一對外地夫婦匆匆來到宜興法院訴訟服務中心請求法官幫助他們討回應得的勞動報酬。在講述中,法官了解到這對夫妻丈夫徐某,兩人都是來宜興打工的。臨近年底,在外辛苦一年的徐家夫婦早早就買好了火車票準備回家過年。雇傭他們的老板談某卻遲遲不肯支付應給的2500元工資。眼看離原定回家的日子只剩四天,走投無路的徐某只能硬著頭皮來到法院,請法官幫忙討回自己的工資??紤]到案件的緊迫性和特殊性,法官選擇了訴前調解。當天,法官連續多次電話聯系徐某的雇主談某,對他明之以法,曉之以理。經過數小時的說服解釋,到了下午四點多,談某終于轉變了思想,態度開始軟化。隨后承辦法官又趁熱打鐵,驅車趕至20公里外談某的工廠,最終讓談某如數付清了拖欠徐某的工資款。

 

案結情未了

 

案件審判過后救助是否就該功成身退了?對于那些打贏了官司卻拿不到應有賠償的困難當事人,宜興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的幫扶還在進行之中。

 

兩年前,蔣氏母女被潘某駕駛的一輛三輪農用運輸車撞倒,受傷嚴重。在搶救治療過程中,兩人前后花去醫療費17萬余元,其中潘某只支付了45000元。因無力支付繼續治療費用,母女倆將潘某告上法院,要求被告潘某先行支付剩余的首期醫療費13萬余元。法院審理后支持原告的訴訟請求,判決潘某賠償醫療費13萬余元。然而因為害怕面對高額的賠償責任,家底微薄的潘某不顧法院的判決,匆忙逃到了外地躲藏起來。蔣家人拿著判決書卻討不到賠償款,眼看傷者的治療被迫中斷,情緒十分激動。面對這樣的情況,法院訴訟服務中心建議原告方向法院提出強制執行的申請,并積極向有關部門反映當事人的困難實際,為當事人爭取救助。最終,在法院訴訟服務中心的協調和執行部門的努力下,潘某委托律師出面與原告達成了調解協議。不久前,訴訟服務中心幫助傷者母女申請的15000元執行救助金也發放到位,讓這個橫遭慘禍的家庭再次感受到了溫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