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僅有10名職工的小單位,要有一番大作為,實屬不易,一個僅有10名干警的小法庭,要辦出樁樁件件人民滿意的案件,也許更難。丹徒法院寶堰法庭卻交出了一份份出色的答卷。日前,該庭榮膺2012-2013年度“全省優秀人民法庭”稱號,亦成為鎮江市法院系統唯一獲此殊榮的單位。近年來,丹徒法院寶堰法庭充分發揮扎根基層、深入群眾、了解民情的優勢,認真落實司法便民、利民措施,妥善化解社會矛盾糾紛,積極參與社會治理,以實際行動為保障轄區群眾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積極貢獻。

 

“開放型”管理模式  拉近群眾距離

 

寶堰法庭管轄26個行政村,約10萬人口。法庭辦公樓外區域一律采用開放型的管理模式,其法園文化廣場集普法宣傳、休閑健身于一體,向當地群眾開放,讓百姓在休閑健身的同時,隨時隨地感受到法文化的熏陶。2014924,全國人大代表江蘇行期間,來自北京、天津等地的14位全國人大代表在參觀寶堰法庭時目光紛紛被該庭的開放管理、法官寄語等創新舉措所吸引。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懷柔區渤海鎮黨委委員王全注意到法庭開放式的大門后稱:“以前總覺得法院的大門是緊閉的,但是看了寶堰法庭,他們的大門向群眾敞開,甚至可以進到小院子里歇歇腳。”“如果法庭都能達到這個標準,那在百姓心里就扎根了。”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北辰區天穆鎮天穆村黨委書記穆祥友說。

 

“網格化”服務體系  造福地方百姓

 

2012年初,寶堰法庭聯合寶堰鎮政府、上黨鎮政府、榮炳鹽資源區政府及社區基層組織構建“網格化”調解模式。以寶堰法庭為連接點,以“一鎮一網格”的網格化管理為依托,在各網格內建立從鎮到村民小組的三級網絡,即各鎮信訪辦、司法所、派出所、綜治辦為一級網絡,各村調解委員會為二級網絡,各村民小組為三級網絡,由點到線到面,形成周密的聯絡網。網格內建立了qq群,并將群號、法官聯系電話、法庭地址等在轄區所有鄉鎮的法庭巡回點進行公布。法官、政府官員、基層村干部、村調解員都長期在qq群里為群眾服務,群眾既可以在群里咨詢法律法規,也可以在群里提出對司法的建議和期待。

 

“無訟村”品牌打造  構建一方和諧 

 

2012年度法院系統開展的“無訟村”創建活動中,寶堰法庭積極嘗試將此活動與地方政府開展的“雙零工程”創建活動相結合,開展“三零工程”(即零上訪、零發案、零民事訴訟)創建。率先在魯溪行政村實行“零訴訟”創建試點工作,下發了《開展“無訟村”試點活動實施方案》,探索建立與該村實際相符的訴訟調解與人民調解銜接配合的大調解機制,實現訴訟調解向前延伸,把民間糾紛在訴前納入人民調解,把化解矛盾糾紛的陣地移至立案前,有效減少了民間糾紛和不穩定因素。自“無訟村”試點活動開展以來,魯溪村15個村民小組實現了零訴訟。201210月,寶堰鎮魯溪村榮膺“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成為本地區唯一獲此殊榮的行政村。

 

“巡回式”辦案制度  架起連心橋梁

 

法庭每月堅持巡回辦案,堅持辦案到村、到戶,盡力把矛盾化解在基層。從提高調解能力入手,向村社干部了解弱勢群體糾紛情況,對行動不便又不能委托他人代理訴訟的殘疾人、老年人、五保戶等特殊涉訴民生的糾紛,首先指導人民調解員調解。對調解達不成協議的糾紛,如當事人愿意通過司法途徑解決,法庭干警通過審查,當場辦理立案手續。對符合司法救助條件的群眾,法庭代為辦理訴訟費減、緩、免手續。近年來,寶堰法庭干警在巡回立案過程中先后發放法官便民聯系卡5000余張,群眾通過聯系卡上公布的電話,預約立案157件,其中殘疾人、老年人、五保戶等特殊群體通過電話、他人代信等方式預約,法庭上門立案32件,減少了群眾多次往返等待立案的時間。

 

“文化型”法庭建設  彰顯特色成果

 

身處寶堰人民法庭,濃濃的文化氣息不禁撲面而來,走進審判大樓和辦公大樓,處處可以看到一張張勸息調和名言名句的書法、一幅幅傳統美德普法故事,周圍的環境時刻被法文化所浸潤。法庭針對寶堰地區婚姻家庭、交通事故等案件相對較多的特點,還專門訂制了致離婚訴訟當事人、致交通事故訴訟當事人、致贍養訴訟當事人的宣傳牌,通過法官寄語的形式,做好訴訟當事人矛盾糾紛勸誡與化解工作。利用審判和辦公場所的文化形象塑造,公用區域的文化氛圍烘托,充分發揮文化潛移默化的作用,不斷優化法庭環境,進一步深化社會創新的效果。該庭先后被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評為“法院文化建設示范點”,被市委廉政文化建設領導小組授予鎮江市“廉政文化示范點”榮譽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