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我告別,將不再回來,你是否理解,你是否明白;也許我倒下,將不再起來,是否還要永遠地期待……”在迎接建黨90周年的日子里,這熟悉而又令人刻骨銘心的歌聲,一下子把江蘇省海安縣法院墩頭法庭的吳中平帶回了老山前線那段浴血奮戰的日子,讓他回想起那段火線入黨的經歷,讓他回憶起自己在黨的懷抱里成長、進步的歷程。

 

1960年,吳中平出生在海安“里下河水鄉”仇湖鎮。少年時的他,喜歡唱的就是“我把黨來比母親,母親只生了我的身,黨的光輝照我心”,夢想著能成為一名黨員。1979年,高中畢業后,吳中平到鐵道游擊隊的故鄉棗莊參軍,從此開始了軍旅生涯。1982年,他進入濟南陸軍學校學習,進入軍官序列。

 

1984年春,中央軍委決定吳中平所在的部隊到老山前線參加對越防御作戰。還在軍校讀書的他,咬破指頭用自己的鮮血寫下請戰書,要求到前線作戰。在前線,他是一名偵察兵,負責察看敵方兵力部署、后勤裝備保障情況,需深入敵方腹地,常與對方偵察兵短兵相接。

 

1985710日,是吳中平這一生難以忘記的日子。這天,他與戰友完成偵察任務返回軍營,途中一戰友不慎踩中敵方地雷,當場犧牲,他們目標被暴露,敵方用火力攻擊。強忍著失去戰友的悲痛,他們迅速撤離到100多米高的懸崖邊,沿繩索順次下滑。快到地面時,一枚炮彈在下面爆炸,最下方一個戰友的右半臉和右臂被炸飛,當即犧牲。當時,吳中平緊挨著這名戰友的上方,他的右手和右臂兩處被彈片擦傷,留下終身殘疾。

 

幾十年了,這一幕始終印在吳中平的腦海里,久久不能消失。戰友們用自己的生命及鮮血印證了那一句悲壯的話語——共和國的旗幟上有我們血染的風采。同年,他因在作戰中表現優異,被批準火線入黨。他面對鮮紅的黨旗莊嚴宣誓,多年的夙愿終于實現了。

 

在前線時,許多藝術家常去慰問演出。《血染的風采》是讓他最難忘的,每當聽到這首歌,他全身仿佛被烈火燃燒著,青春的激情不斷在翻騰,鼓舞他要英勇作戰、奪取勝利!1986年底,他完成作戰任務從前線撤回后方。

 

198810月,吳中平轉業到海安縣法院,一直在遠離縣城的墩頭、南莫法庭工作,一干就是23年。當時法庭的條件十分艱苦,他每天騎自行車20-30華里上下班,白天騎自行車跟審判員下村辦案,累了一天晚上還要挑燈學習法律知識。功夫不負有心人,逐漸地他從法律門外漢成長為精通業務的審判員,并多次獲得先進個人、文明法官等榮譽。扎根基層這么多年,他愛上了近距離服務百姓的那種親切感。2007年,海安法院考慮將他調到院機關工作,他割舍不下對里下河水鄉百姓的感情,請求組織同意其繼續留在水鄉工作。

 

還記得十幾年前的一個下雨天,有位村干部冒雨來到法庭,神情緊張地說村里一位正與兒子打贍養官司的老漢,因言語不和,在家里尋死覓活。吳中平得知消息后,立即帶上書記員趕往當地。當時里下河水鄉的交通狀況很差,幾乎全部是土路,“白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當天雨大風急,道路濘泥。途中經過一座獨木橋時,他先側著身子扛著自行車挪步過橋,后又回頭將書記員的自行車扛過橋。

 

當他們渾身濕透地出現在老人家門口時,他淚流滿面激動的說:“外面下這么大的雨,想不到你們能來!這事我聽你們的!”。老人的子女也為吳中平的精神感動,自覺服從調解。調解協議達成時,已近傍晚,外面天色漸暗,還下著大雨,他們不顧百姓的挽留,一頭鉆進夜幕中。回庭途中,因泥路太滑,他們赤著腳扛著自行車步行4華里多。暴風雨中,他的身體是冰冷的,但他的心卻是火熱的,老人家滿意的笑容是他心中最大的安慰。

 

墩頭鎮有一家油米廠欠老百姓農產品貨款,有一百多個老百姓到上級部門上訪,在當地影響很大。涉案企業有幾十名職工,屬于該鎮比較重要的企業,處理不慎會造成不良后果。接手該案后,吳中平積極尋求平衡方案,既保護老百姓利益,又服務當地經濟發展。他每天起早貪黑,走村串巷,深入老百姓家中逐一交談,穩定他們情緒。同時,積極爭取當地黨委、政府支持,與油米廠協商還款事項,幫助尋找資金來源。最終,在多方的努力下,油米廠分期還清欠款。他不畏艱辛的藝術調解獲得當地老百姓的交口稱贊和黨委政府的充分肯定。

 

從死亡線邊緣走回來的他,始終認為活著就好,從不計較得失;始終認為入黨不是為了索取,而是隨時準備奉獻。回首基層工作的23年,他無怨無悔!“如果是這樣,你不要悲哀,共和國的土壤里有我們付出的愛”,耳邊的旋律依然在回響,而他繼續會將服務群眾的理念根植于內心,扎根基層,將關愛群眾的感情播撒在他熱愛的法官事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