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3月12日12時許,張某因與高某宅基地問題發生糾紛,并引起廝打。廝打中,被告人張某將高某推倒,致高某左側外踝骨骨折,張某向公安機關自首。后經公安機關出具法醫鑒定意見書認定:高某左下肢的損傷程度為輕傷。高某遂將張某起訴至法院,要求追究張某刑事責任并賠償損失,經法院審理認為,被告人張某故意傷害他人身體,致一人輕傷,其行為已構成故意傷害罪。鑒于被告人張某系因鄰里糾紛引發的傷害犯罪,且犯罪后能投案自首,并賠償了被害人的損失,得到了被害人的諒解,被損壞的社會關系得以修復,社會危害程度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降低,結合當前的刑事和解政策,可以認定其犯罪情節輕微,對其予以免予刑事處罰,故判處被告人張某犯故意傷害罪,免予刑事處罰。

  對于被告人張某在廝打過程中將被害人推倒致其左下肢輕傷的行為是故意犯罪還是過失行為?本案在審理過程中,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被告人的行為造成他人輕傷,主觀上是屬于故意的范疇,應該以故意傷害罪追究其刑事責任。

  第二種意見認為:被告人行為是過失行為,不構成犯罪。理由是在日常生活中,一個人對另一人實施推、搡、拉、拽、摔等動作是常有的,但能否給受力人造成損傷一般是不確定的,也就是說行為人主觀上一般不會知道其實施上述行為會必然給受力者造成傷害。本案中被害人高某是因遭到被告人張某推搡,導致其栽倒而造成左側外踝骨骨折。被告人實施上述行為是否會給被害人造成傷害,造成被害人什么地方損傷及損害程度,應屬不確定的狀態,即使說給被害人造成傷害僅是一種可能,因此,本案被告人主觀上更符合過失犯罪。而過失致人輕傷不構成犯罪。

  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為會發生危害社會的后果,并且希望或放任這種結果發生的一種心理態度。犯罪過失是指行為人應當預見到自己的行為可能發生危害社會的結果,因為疏忽大意沒有預見,或者已經預見而輕信能夠避免,以致發生這種結果的心理態度。

  從犯罪故意和過失犯罪的定義中我們可以看出,故意和過失是一種心理態度,要認定行為人行為時的心理態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行為模式,每一種行為摻雜著不為人知的目的和動機,而人往往又具有掩飾自己心理為自己開脫罪名的習慣傾向,僅僅憑借被告人的口頭供述很難判定行為人當時究竟是出于什么樣的心理態度,所以法院最終用以作為定案依據的主觀罪過,往往是根據案件當事人案發當時及案發前后所表現出來的行為推定出來的,因為人的行為都是在主觀支配下的行為,否則不能構成法律評價的客體。而對行為人主觀的推定要綜合行為人的認知能力,社會公眾對行為后果的認識程度,行為人行為時的動機,行為時的態度以及行為后的表現進行綜合考量。

  本案中,被告人推倒被害人是因為兩人在矛盾激化過程中,相互廝打將被害人推倒在地,而不是在平時生活中嬉戲打鬧的行為,在廝打過程中,推倒被害人也是被告人在廝打中打擊他人的一種行為模式,通常意義上來講,一個具有正常認知能力的人都能認識到廝打的行為會對他人的身體造成損害,用猛力推倒被害人可能會給被害人的身體造成損傷,被告人作為一個正常的民事行為能力人也應該具有這一認識能力,但依然實施了這一危害行為,說明對這一行為存在著放任的態度,甚至從兩人系矛盾雙方當事人且矛盾激化到發生肢體沖突的角度上來看,被告人存在著希望的態度也不無可能。因此,不論從認識因素還是意志因素來看,被告人的行為均應該構成故意傷害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