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要推薦一部政治、軍事的百科全書,我還是會選擇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隨便拈起一段讀讀,都是跌宕人心的好故事,今天從一個不起眼的人物說起,他的名字叫做劉封。

  劉備常年流離失所,膝下無子,收荊州劉泌外甥寇封為義子,即為劉封。劉備待劉封甚厚,視同己出,劉封念劉備知遇之恩,隨同諸葛、張飛、趙云進益州,作戰英勇,所向披靡,所經之處無所不克,后取上庸、房陵、宜都三郡,官至副軍將軍。關羽失荊州,上庸難守,劉封拒降曹操,敗退成都,時劉備與諸葛亮商議,以劉封未救關羽為由,賜死。《三國志》曰:劉封處嫌疑之地,而思防不足以自衛。

  劉封守上庸乃偏城,兵馬甚少,關羽之亡因呂蒙偷襲所致,劉封難以救援,備殺義子何為?其因不過是得有親子劉禪,義子剛猛、驕橫,親子怯懦、無能,他日親子繼承大統,義子必成攔路之虎,正如諸葛所言:“易世之后終難抑制”,此乃劉備殺心所在,雖不忍亦不可不為。

  劉封死在其不知身份,不知避禍,劉備雖愛才,但則局勢有變,蜀中稱帝,與創業之初自然不同,王統繼承的“大道”遠勝于親情,不要說劉封,若諸葛、趙云不愿輔佐劉禪,劉備亦會除之后快。吳之陸遜命運即為如此,遜貴為孫策之婿,以火燒聯營百里,保東吳不失,北伐魏國,大破曹休,出將入相,然遜與新太子不和,孫權遠之,遣中使數責之,憂憤而死。曹魏之荀彧,位列謀臣首席,風光無限,因對曹操晉封魏公,稍有微詞,遂遠調壽春,操贈以無食錦盒,逼其自縊。

  觀三國士人之冤案,遠不止如此,可以列一個長長的名單,曹、孫、劉皆為當世之豪杰,在國家草創之時,可以禮賢下士,虛懷若谷,待帝制形成,均變得多疑、猜忌,性格異化,這不僅是人性的悲哀,更是制度的悲哀。家國一體的體制之下,必然首先要保全的是帝制的完整,皇帝所為考慮第一位的是龍脈的延續,當初為天下起事的心,早已被一己之私所取代。

  絕對的權力,異化人心,摧殘著一切美好和善良,暴露出人性中最殘酷的一面,劉備不是無情之人,劉封死后,備“泣不能言”,荀彧自殺,曹操深感愧疚,陸遜憂憤而死,孫權恐怕也會心中難過,但當時體制如此,每個人都無法感情用事,所謂做不得已之事。縱觀歷史,此悲劇何其多矣!時交通閉塞、民心不開,為維護國家疆域之廣大,集權之事不得已為之,然今日科技隆盛、教育開明,如再行集權之實,豈不可笑!且贈昔日蜀國枉死將軍劉封打油小詩一首作結:

  追隨昭烈劉,將軍卻姓寇。

  戰場立軍功,一心為封侯。

  他日失恩寵,只因小阿斗。

  皇權握在手,恩義不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