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冰箱,已用數年,一日突然不制冷,且臨近春節,急找人修理,三天后冰箱修好后,可不出兩日又不制冷,看來修理師傅技不精,又換一名師上門。看后,大呼哪個外行修的,蒸發器不好外接,實質是里面的制冷機器壞,需要開膛,但一開膛面目全非,沒有換的價值,不如報廢吧。家中一日不能沒有冰箱,既然名師已判,立即上街又買一臺新的,全家松了一口氣。

  有了新冰箱,舊冰箱礙眼又占地方,當廢品處理又不甘心,又打電話告知第一次修理的師傅,師傅一檢查,沒問題,是焊點松動漏氣,動手補好,冰箱又開始工作。望著家中新舊兩臺冰箱有些茫然。

  冰箱壞了,可以修理,不行可以換,不足惜。如果是醫生給病人也是這樣就要誤大事了。現在,同樣的病,不同的醫生給出不同的結論,不同醫院的治療方案不一樣,故醫患糾紛屢見不鮮,可見一斑。醫生除職業道德,醫術水平應首當其中,如果遇到庸醫,不但賠錢,甚至送命,可能患者反而認為命該如此,就同冰箱命運一樣。

  同理,法官辦案尤如師傅修理電器、醫生給人治病,同樣一件案件,不同的法官作出不同的判決,不同的法院作出截然相反的結論,以致一審、二審、再審,無休止的馬拉松訴訟,勞民傷財,涉訴信訪量逐年增大,百姓對法律產生困惑。法官把案件判錯了,可能只占所辦案件百分之一,而對當事人則是百分之百。甚至出現冤案,人頭落地,無回天之術,豈能用金錢來彌補。

  北宋著名的文學家歐陽修《賣油翁》中的陳堯咨善于射箭,十中八九,就自我夸耀,尤如法官改判率百分之一、二。而賣油翁注油入葫蘆,油從錢孔注入,錢幣未被沾濕,卻以一句“我亦無他也,惟于熟乎”笑而遠去。這不正是我們所要求的嗎?

  “業精于勤”。本領不是天生的,它需要經過勤奮的勞動才能獲得。電器修理師傅通過長期實踐和摸索,才能得心應手不誤斷。醫生除了掌握書本知識外,臨床實踐才是知識源泉,而不誤診。法官不但要懷有為民排憂解難的情懷,更多是要具有廣博的法學理論知識與豐富的司法實踐經驗以及駕馭審判活動的能力,這樣才能在處理錯綜復雜案件時游刃有余,不誤判。

  愛崗敬業,這就是“賣油翁”給后人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