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江蘇蘇州昆山市人民法院千燈法庭庭長徐福燦接到一個投訴電話,稱千燈法庭的法官辦人情感、關系案。

投訴者王先生因房屋買賣糾紛被起訴。8月5日立案,8月7日收到應訴材料,8月8日王先生的銀行賬戶因原告申請保全被凍結。“應訴材料送達和保全怎么可能這么快?肯定是原告和法官勾結,特事特辦了。”王先生說。

類似的電話,徐福燦最近一年接過好幾個。他耐心地答復:“千燈法庭正在進行審判流程再造改革,探索‘蘇州模式——千燈方案’。不僅您那個案子,所有案子都提速了。如果還有疑問,歡迎您來千燈法庭實地監督。”

 “千燈方案”曾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法治藍皮書·中國法院信息化發展報告(2019)》,還成為全國法院信息化工作培訓會議的一項培訓課程。

到底什么是“千燈方案”?這個方案有何神奇之處?《法制日報》記者近日走進千燈法庭一探究竟。

打破傳統模式

走進窗明幾凈的千燈法庭訴訟服務大廳,立案窗口工作人員正在忙碌。

只見一名當事人就一起買賣合同糾紛前來立案。窗口預審專員整理好材料后交給身旁的掃描專員,掃描專員快速掃描并對材料智能編目,生成二維碼推送給立案專員,立案專員掃一掃二維碼,案件信息自動回填,快速立案。整個過程僅用10多分鐘。

千燈法庭立案窗口專設一名應訴發放專員。立案后,立案專員將紙質卷宗移交給坐在對面的應訴發放專員,由后者對外發放應訴材料。當事人申請保全的,應訴發放專員同時啟動保全審核并擬寫裁定書,推送給承辦法官簽批。

徐福燦告訴記者,隨著司法體制改革的深入推進,“法官+法官助理+書記員”的傳統審判模式很難解決法官權力制衡、書記員流動性高、考核難等問題,一定程度上導致辦案效率低下。

以上述買賣合同糾紛為例,以前是立案后集中掃描案件材料,一般第二天下午集中返回,內勤再分給承辦法官,法官交代給書記員,書記員發出應訴材料。整個過程走下來,一點不耽誤也得五六天,通常需要10天左右。

 “由于立案后審理流程都由承辦法官說了算,比如保全,法官是否馬上做其他人管不了,庭長也不清楚。可能會出現法官太忙拖沓,甚至打了招呼的馬上做,關系不好晾一邊的情況。”徐福燦說。

為此,千燈法庭依托智慧審判蘇州模式,在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基礎上,創新成立司法輔助集約化服務中心,將書記員與法官徹底分離,所有輔助工作由書記員在服務中心集中分塊辦理,既讓法官專注于審和判,也使得案件審判流程的啟動不再由法官個人說了算,兩者相互協助、監督,避免“抽屜案”發生。

 “應訴發放專員由約化服務中心派駐立案窗口,通常立案當天就會發出應訴材料,最遲不超過48小時。其通過信息化平臺將保全裁定書推送給承辦法官,法官在限期作出是否簽批的決定,否則系統將直接轉交庭長介入監管。”徐福燦說,這也是王先生為什么在立案第3天就收到應訴材料,銀行賬戶這么快就被凍結的真正原因。

倒逼規范辦案

千燈法庭共有員額法官4名、法官助理1名,去年收案2081件、結案1900多件,今年收案預計超過2100件,人案矛盾較為突出。

如此多的案件,但記者走進千燈法庭法官辦公室卻驚訝地發現,法官辦公桌上、地上并沒有堆積如山的案卷。

 “案子都在法官的電腦里。”徐福燦解釋說,千燈法庭深入推進電子卷宗隨案同步生成和深度應用,法官從收案到結案,從網上閱卷到起草裁判文書,全部使用電子卷宗,全程無紙化、透明化。

徐福燦打開法院綜合信息平臺向記者演示,法官名下的案件、進展、時間節點等一目了然。點開一起案件,通過智能編目的案件材料分門別類,猶如看電子書一樣方便。

手上沒有紙質卷宗,身邊沒有書記員,法官如何與書記員有效溝通,實時掌握案件進展?

千燈法庭依托蘇州市中級人民法院開發的材料收發系統的跟蹤功能,優化系統模塊,通過設置已閱、未閱、是否關注及材料重要程度等功能,以不同顏色區分,讓法官隨時了解案件進展。

根據辦案實際需要,千燈法庭創新開發了輔助事務任務交辦系統,法官在閱卷、材料跟蹤時可及時將輔助任務派送給書記員,書記員也可以根據系統推送的信息及審理流程需要主動辦理相關事務。

 “你看,所有操作全程留痕,每一項事務的辦理進度、催辦次數、剩余天數等一清二楚。”徐福燦指著屏幕對記者說,這不僅實現案件辦理全程可掌控、節點可查詢、進程可預期,也解決了對法官放權后監管難的問題。

那紙質卷宗去哪兒了?徐福燦將記者帶到一間名為中間庫的房間,里面擺了一排如同超市儲物柜模樣的設備。原來,在立案窗口,應訴發放專員完成相應工作后,便將所有紙質卷宗材料通過電子云柜移交中間庫保存;同時,案件審理中所有新收或生成的紙質材料,均24小時內掃描入庫。

 “中間庫的設立強化了對卷宗的原始保管,確保案卷材料的安全性,同時避免了以往法官為了加快辦案先出文書后補材料等情況,倒逼法官規范辦案。”徐福燦說。

庭審順暢快捷

記者走進千燈法庭審判區3號法庭,一起交通安全事故糾紛案正在開庭。

旁聽席正對面上方掛著兩塊大屏幕,一塊連接法官的電腦,借助隨講隨翻電子質證系統,將舉證質證用到的卷宗證據實時呈現在屏幕以及原被告席的電腦顯示屏,法庭上引用的法條通過隨講隨查法條檢索系統自動識別,將全文推送到屏幕下方;另一塊連接書記員電腦,使用語音智能轉寫系統,將法官、當事人及其代理人的發言同步顯現在屏幕上,準確率超90%,有誤之處書記員及時更正。

上午10點開庭,不到10點半庭審順利結束。如此高效,讓原告代理律師沈世同頗為感慨。他說:“從立案開始,我就感到千燈法庭辦案效率更高更規范。使用紙質卷宗時,有的案件證據材料很多,舉證質證時要找半天。書記員庭審速錄,有時律師說話快了,還被提醒慢點說或再重復一遍,這些現象千燈法庭都沒有。按照傳統審理方式,本案庭審估計需要四五十分鐘,通過智慧審判時間縮短至少三分之一,法庭信息化建設讓庭審更順暢。”

 “我們深化電子卷宗的運用,通過智審、智寫實現法官裁判的智能化,推動審判進程加速。”徐福燦說。

本案庭審結束后,承辦法官胡小娟回到辦公室撰寫裁判文書。點擊鼠標,提取要素,裁判文書一鍵生成。對電子卷宗同步進行OCR識別,左看右寫,修改文書……文書制作效率大大提高。

據統計,自去年4月探索“千燈方案”以來,千燈法庭實現審判管理方式變革和審判質效明顯提升,共新收案件3135件,結案3030件,人均結案757.5件,同比分別上升21.89%、28.55%和28.55%,審理周期縮短6.7天。

隨著采訪的深入,記者對“千燈方案”有了越來越深刻的認識,信息化、創新、流程改造、公正是其關鍵詞。

通過打官司,投訴者王先生對“千燈方案”有了切身體會。他在電話中對記者說:“‘千燈方案’是保障司法公正的方案,照亮了公平正義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