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改進司法作風,踐行司法為民,教育整頓開展以來,全省法院以民生為本,民愿為先,聚焦審判執行工作中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扎實推進“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切實把群眾滿意作為教育整頓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清代大文豪鄭板橋筆下“總關情”的竹林卻成了興化這兩家鄰居矛盾的源頭。經過法官前后入村走訪十余次,電話聯系80多次,開展調解十余場,終于讓兩位年過七旬的老人握手言和。

近日,泰州興化法院安豐法庭成功調解了一樁難調的“竹子案”。事情的起因得追溯至90年代初,房老伯與祝老伯既是近鄰又是表叔侄關系,房屋南北緊挨。祝老伯在房老伯房屋北側種植了竹子。之后,祝老伯外出打工多年。隨著時間的推移,祝老伯的竹林越長越茂密,逐漸遮住了房老伯家庭院的陽光,兩家因此生出嫌隙,此后的二十多年間雙方矛盾不斷。

一日,房老伯突然發現臥室床下有一大簇竹子破土而出,還長得枝繁葉茂,差點把床板頂起來,雙方蓄積已久的矛盾終于全面爆發了。房老伯陸續多次找到鎮村干部、司法所、派出所調解,要求祝老伯將竹子砍了,并將其受損的房屋修繕如初。但祝老伯以竹子根一般是在土地淺表竄行,竹子根竄至房老伯屋下,系房老伯擅自在屋后挖坑渠導致為理由不予理睬,雙方始終未能達成一致意見,最終房老伯起訴至法院。

 “請法官早點幫我解決竹子的問題,這日子真的沒法過了!”為了這片竹林,從“不惑”鬧心到“古稀”,年過七旬的房老伯疲憊不堪,隔三差五就來法庭,法官每次都耐心接待,安撫勸導其不要做出過激行為。

可之后的調解現場,雙方情緒仍然非常激動,一言不和就有動手的沖動!一場、兩場、三場……十余場調解均以失敗告終,期間有多次當事雙方幾乎要達成一致意見,又因為一方調解簽字前的反悔而功虧一簣。盡管吃了十幾次“敗仗”,安豐法庭上至庭長下至書記員,仍是下定決心要啃下這塊“硬骨頭”。

 “植物造成房屋損害的極為少見,處理起來往往比較棘手。”承辦法官楊凱介紹,房屋損害如要嚴格區分責任和損失金額,應進行侵權因果關系、房屋安全質量、房屋修復方案及修復費用評估的鑒定程序,需要墊付幾萬元的鑒定費用,于本案而言,可能已經超過房屋損害實際的修繕費用,如果處理不當,很可能引起雙方更大的矛盾和沖突。

調解的過程中,法官們不偏不倚,充分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法官與當事雙方之間慢慢建立起信任關系。交流中,對兩位七旬老人多年來“宿怨”多了幾分了解。得知祝老伯的女婿和老丈人關系比較好,法官立即聯系到他,動員不打不必要的“氣官司”,祝老伯的女婿表示會勸導老丈人盡快把糾紛妥善了結。

今年清明節前夕,得知祝老伯兒子將于假期返興祭祖,法官隨即與他取得聯系,請他一起做父親工作。在兒子、女婿的共同勸說下,在楊凱等法官的開解下,案件終于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最終雙方約定,由祝老伯一次性賠償房老伯5000元,并確保在房老伯屋后2米內不再長有竹子,如有則由祝老伯自行清除,或由房老伯向法院提出清除申請。祝老伯和房老伯,這對不相往來多年的叔侄終于握手言和,表示接受調解方案。

竹根的力量源自“竹心”的堅韌和堅持,對待群眾急難愁盼的事,也應當耐得下性子、靜得下心思、沉得下身子,以恒心韌勁將一個又一個矛盾化解在基層。

今年以來,泰州全市涉訴糾紛同比下降45%,幫助群眾化解糾紛1278件,參與調解1630余人次,法官和多元社會調解力量用實干樹立起人民法院“我為群眾辦實事”的司法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