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環境明顯改善、司法環境不斷優化、涉訴糾紛有效化解、干警面貌煥然一新”。這是省高級法院院長公丕祥近日在考察建湖縣法院時對法院工作的稱贊。

 

歷數三年,建湖法院隊伍建設、涉訴矛盾化解、社會管理創新、審判執行工作等18項工作被省、市級法院表彰;并榮獲“全省優秀法院”、全省“集體二等功“等殊榮。建湖縣法院黨組書記、院長李悅告訴記者:這些成績的取得,務實苦干是基礎,創新爭優是動力。

  

文化潤院

  

精神風貌昂揚向上

 

近年來,建湖法院先后涌現出“全省個人二等功”榮立者李軍、“全省優秀法官”彭大祥和“全省優秀人民法庭庭長”管維文等眾多先進典型和模范人物,他們引領和激勵著全院干警始終保持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昂揚風貌。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近3年來,建湖法院始終注重打造學習型法院,著力鍛塑理想信念之魂。每周六是全院學習日,每半年開展學習筆記和學習心得評比活動,這些已成為常態化的制度。

 

在二樓“法院文化驛站”,清晰氣息撲面而來——“厚德、尚法、公信、惟民”八字院訓、院長寄語、院訓簡介、法系衍變、清風廉語、特色裁判、法官風采、院史陳列等版塊,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營造了文化匯智、文化聚力的氛圍,傳遞著一種向上的文化力量,成為新進干警接受職業尊榮教育的“第一課堂”。

  

多方共贏

 

司法服務步入常態

 

民營企業是建湖縣域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改革發展直接關系到地方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如何實現破產“零振蕩”,這是法院所面臨的新課題。去年8月,新破產法實施后法院成功和解首例破產案件,使破產企業建湖縣正達米業有限公司得到了“重生”。

 

20103月,公司因經營困難向法院提起破產申請。副院長劉長力告訴記者,“300多萬元的債務,28名職工的飯碗,21名債權人的債權,職工、債權人、債務人,如何衡平諸方利益,對建湖法院來說無疑是一個挑戰。”承辦法官一方面做了大量釋明工作,讓債權人權衡和解與破產的利弊,另一方面召開債權人會議,征得債權人的諒解。經多次協商,米業公司償還部分欠款,并與未受償到位的債權人達成和解協議,實現了多方共贏的良好效果。

 

這只是建湖法院服務小微企業發展的一個縮影。建湖法院堅持能動司法,制定下發了《關于為全縣小微企業健康發展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指導意見》,健全完善了服務經濟發展20條措施,先后助力轄區4家企業走出困境,挽回經濟損失6000余萬元,產生直接經濟效益3億多元,幫助2000多名職工再就業。

 

記者了解到,從今年2月份起,建湖法院在全縣廣泛開展聯系服務小微企業活動,全院法官深入全縣40多家企業發放結對幫扶聯系手冊,幫助20多家企業完善管理機制,向有關企業發出風險提示書86份,同時商請有關部門幫助小微企業解決招工問題、改制遺留問題和貸款、融資等多項難題。

 

延伸服務

 

社會需求“第一信號”

  

不久前的一天,建湖法院訴訟服務中心“愛民工作室”迎來了一群敲鑼打鼓、手捧錦旗的農民工。

 

原來,這17位都是在建湖某企業打工的外縣人,因工作原因,其中13名工人集體離職。但企業老板以人為因素單方辭職為由,拒付他們工資。無奈之下,他們撥通了法院訴訟服務熱線。

 

法官立即趕赴現場,經過6個小時入情入理的協商調解,最終企業老板同意支付13人的工資,并愿意補貼他們回家的路費。

 

2010年初,建湖法院建成了“一站式、全方位、多層次、門診式”的訴訟服務中心,注重群體性糾紛的訴前化解,特別對涉及農民工群體討薪案件,保證第一時間介入,力爭矛盾糾紛化解在訴前。

 

同時,不斷延伸服務領域,健全便農利農助農的訴訟服務體系,出臺了《人民法庭參與社會管理創新八條意見》,建立了“一臺一站一點”覆蓋全縣的訴訟服務網絡,在3個人民法庭大廳內設立訴訟服務臺,在法庭駐地之外的10個鎮(區)設立訴訟服務站,在58個行政村設立訴訟服務點。三年來,就地化解糾紛2600余件,人民陪審率達95%。通過深入開展大走訪深化“三解三促”,對結對幫扶的33戶貧困戶定期登門送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