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堅持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加強融合法庭建設的過程中,興化法院戴南法庭更加注重“走出去”,通過做實指導調解法定職能,讓人民法庭與基層力量雙向奔赴,讓解紛資源與智慧法庭有機融合,把發動群眾化解矛盾和依靠群眾實現自治的“前哨陣地”扎在基層。

近日,戴南法庭設立在戴窯鎮的融合法庭內,一場主題為“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化解”的專題培訓正在進行中。本次培訓主要圍繞農村土地承包合同糾紛的概念、特點、成因等五個方面進行,法官通過介紹典型案例,讓前來聽課的調解員和網格員們,了解如何運用法律化解基層矛盾糾紛,切實做好糾紛源頭化解。興化市戴窯鎮調解委員會專職調解員周秋興說:“我們調解經常涉及到一些農村土地經營糾紛的相關問題,通過融合法庭定期進行培訓,我們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這在我們今后在人民調解當中起到關鍵作用。”“授之以漁,助力解紛”。值得一提的是,有別于以往輸入式的普法宣傳模式,融合法庭開展的普法培訓的內容,都是聽課人員自己“點單”。

興化法院戴南法庭庭長楊凱說:“我們現在每次普法前都會充分聽取了鄉鎮調解員和網格員的意見,根據反饋情況‘量身定制’授課內容,切實從‘我講你聽’的單向灌輸式普法,向‘你需我講’的雙向互動式普法轉變,提升了普法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培訓結束后,楊凱又匆匆趕到了戴窯鎮窯東村的一處魚塘,在這里,一場合約到期的糾紛正等著他處理。禹燈平長期承包村里的魚塘,眼下合同已經到期了,可是不管村里怎么做工作,禹燈平就是不同意讓出魚塘。經過楊凱耐心細致的疏導,禹燈平坦言,自己拒絕讓塘,是因為擔心讓塘后,這些年養魚投入的設備等副產無法再使用,自己遭受損失。楊凱隨即對禹燈平進行了普法宣傳。了解了相關法律,打消顧慮后的禹燈平也很快表了態。

興化市戴窯鎮窯東村魚塘承包戶禹燈平說:“到12月份吧,塘里的魚12月份賣掉,塘就交給村里。”

據窯東村黨支部書記介紹,“融合法庭”的法官之所以前來處理這起矛盾,是因為他們通過“融合法庭”進行了遠程法治“點單”。興化市戴窯鎮窯東村黨支部書記吳征明說:“通過了解到法官‘點單’我們就及時向楊庭長咨詢交塘的事情,沒想到楊庭長反應速度這么快。通過楊庭長調解,也打消了我們村民的顧慮。”

原來,戴窯鎮“融合法庭”不但可以普法答疑、調解指導,還可以接單解紛。當基層組織或群眾,遇到需要法官指導的矛盾糾紛等事項時,可通過“融合法庭”進行遠程法治“點單”,法官通過“微解紛”“護企寶”等數字平臺“接單”,這一方式進一步拓寬了法官接收群眾需求渠道,實現普法答疑、調解指導和訴前解紛不打烊。

除了戴窯鎮“融合法庭”,戴南法庭在轄區四個鄉鎮均設立了“融合法庭”。今年以來,戴南法庭轄區的“融合法庭”開展普法宣傳6場,化解矛盾糾紛85件次。興化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徐開勇說:“我院充分發揮融合法庭‘在服務基層社會治理、增強多元解紛功能、滿足人民群眾司法需求’中的重要作用。到目前為止,已在興化市各鄉鎮街道、工業園區建成20個融合法庭。下一步,我院將緊扣融合法庭工作職責,不斷豐富和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深化訴源治理,做實‘抓前端、治未病’,切實讓人民群眾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